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黑匣子改进 呼声很高难度很大

2014年10月22日 15:15   来源:《大飞机》杂志   吉列马

  航空公司采购的是飞机,而飞机制造商才是黑匣子的采购者。目前,黑匣子的制造商主要包括艾维奥尼克斯、霍尼韦尔、泰莱达因等公司,牵涉到的技术比较复杂,行业壁垒森严。全球大部分黑匣子都被各国军方采购,用于商用的主要是空客和波音等飞机制造商。

  黑匣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持续改进,包括外壳的保护性能、耐浸泡性、存储介质、存储参数(从早期的5个参数到目前的88个参数)等。但从总体上说,黑匣子目前在本质上还主要是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面对复杂的航空环境,实时通讯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为此,不少专家提出了对黑匣子进行改进的想法。

  但现实并非那么简单,对黑匣子进行技术革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政府部门。黑匣子是飞机的标准配件,必须通过适航当局的认证。如要对其进行技术改进,首先要由制造方提出改进方案,并由飞机制造商进行评估,在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技术审核和认证后,美国交通部、全国运输安全委员会、国防后勤局、海洋系统司令部等部门还要对新技术进行评估,只有通过上述评估程序,才可能进入实施阶段。

  空难时飞机自行发送飞行数据这一项技术,被认为是黑匣子的最佳代替者。这项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大约30年前,当时美国空军的B-1轰炸机队利用数据传输器提醒机械师,在下一次着陆时将需要哪些备件。根据这一技术,航班在发生紧急状况或者临坠毁前,将能通过卫星通讯系统向地面自动发送重要数据。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被一些公司采用,并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旨在加快维护速度并降低运营成本。比如,波音787梦想飞机由西雅图附近的一个运营控制中心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架飞机传送出矛盾信息或问题征兆,项目工程师会立刻在他的黑莓手机上收到相关信息。

  从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来看,黑匣子在水下每秒发送一次信号并持续30天是远远不够的。有专家曾经提出过一些改进的思路,例如飞机上的救生衣遇水会自动充气,浮到水面上,将这种方式应用到黑匣子上,当飞机坠入海里后,黑匣子可以自动浮上来,或者在黑匣子内安装一个GPS芯片,使其更容易定位。但这些提议却遭到部分专业人士的反对,一些专家指出,安装GPS芯片并不能够让黑匣子更容易被定位,因为GPS信号在媒介中的衰减速度远超过黑匣子37.5kHz每秒一次的脉冲信号,而安装救生衣一类的装置,让黑匣子脱开固定装置自我启动,实现难度也不小。

  黑匣子的更新换代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从政府监管部门到黑匣子制造商,再到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缺一不可。在目前情况下,黑匣子仍然是实时记录民用飞机飞行数据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