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DC-3曾经的王者

2014年10月21日 13:43   来源:《大飞机》杂志   周日新

  1933年,波音公司研制的全金属双发单翼客机——波音247首飞成功。正当波音247崭露头角之际,美国道格拉斯公司也成功研制出全金属客机DC-1,该机可载12名旅客。后来,道格拉斯公司在DC-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推出了DC-2。

  1935年,DC-2耗时12小时42分钟飞越美国大陆,这一成绩使波音247相形见绌。该机共生产了220架,是当时一款比较成功的机型。

  借助DC-2的成功,道格拉斯投巨资研制了著名的DC-3客机。该机常规载客21名,最多可至32名,装两台功率为895千瓦的大功率发动机,巡航速度331千米/小时,航程3 400千米,在性能上大大超过了波音247。

  在经济性上,DC-3更为突出,被誉为民航史上第一种能赚钱的客机。凭借优异的性能,DC-3很快风行世界,总共生产了13000余架,仅美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订购了10000架(DC-3的军用型为C-47),成为航空史上少有的产量超万架的飞机。

  道格拉斯何以能够推出DC-1、DC-2乃至DC-3,从而力压波音呢?

  当时,由于波音247的成功,波音的生产线处于饱和状态,一时无心再研制新飞机。有一段时间,除了与波音有深厚渊源的联合航空公司外,波音不接受其它航空公司的订货,这就给名不见经传的道格拉斯公司带来了机会。

  恰在此时,道格拉斯接到了美国环球公司的招标信,要求设计一种载客12人的新客机。深陷财务危机的道格拉斯如获至宝,迅速针对波音247提出了DC-1的方案。这一方案得到环球公司的认可,道格拉斯随即开始研制。

  1933年7月,DC-1试飞获得成功。该机长18.3米,翼展25.9米,装两台功率为530千瓦的发动机,巡航速度320千米/小时,航程1600千米。

  环球公司一下就订购了20架飞机,但是提出要将座位数增加到14个,这等于飞机要重新设计。道格拉斯为满足这一要求,推出了DC-2。

  DC-2的机身略长于DC-1,单台发动机功率为567千瓦,巡航速度300千米/小时,航程仍为1600千米。DC-2十分畅销,订单达到156架,道格拉斯开足马力生产也供不应求。

  不久,美国航空公司又提出要在DC-2上增加卧铺的要求,从而催生了更大、更舒适、经济性更好的DC-3。凭借DC-3的成功,道格拉斯的光芒盖过了波音,一下子成为美国民机制造业的霸主。据统计,1939年美国航空运输业90%的运量是由DC-3完成的。

  此时,美国还有一家老牌飞机制造公司也进入了民机领域,那就是创立于1913年的洛克希德公司。该公司于1934年2月推出了“伊莱克特拉”全金属客机。

  该机装两台420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客舱里有12个座位,时速为326千米。它在技术上很有特点:具有收放式起落架、后缘襟翼和可变俯仰螺旋桨(螺旋桨的角度可随飞机起飞降落作相应调整),有两个垂尾,是当时的经典之作。

  “伊莱克特拉”客机共生产148架,美国著名女飞行员阿米利亚?埃尔哈特和“飞机大王”休斯进行环球飞行使用的都是这种飞机。后来,洛克希德又陆续推出了“北极星”等几款成功的机型,这几种飞机的产量达到上千架。洛克希德由此超过波音,位居第二。

  波音、道格拉斯、洛克希德之间的竞争延续多年,此消彼长,耐人寻味。后来,洛克希德退出民机领域。1997年,波音兼并麦道(道格拉斯公司1967年与麦克唐纳公司合并为麦道公司)之后,美国才形成波音独大的局面。

  2003年,在飞机发明100周年之际,美国一家网站评选出改变世界的10种飞机,DC-3高居榜首。

  DC-3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1941年前,已有430架DC-3交付世界各地航空公司。二战中,美国军方订购了10000架作为军用运输机(代号C-47),苏联仿制生产了2000架(代号里-2),DC-3作为客机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仍有数百架还在飞行。

  有趣的是,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乘坐过DC-3(C-47)。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赠送一架座机给蒋介石。该机由C-47改装,机身为银白色,机内陈设考究而舒适。飞机的前舱为一间办公室,有一张软床,另有厕所和简单的厨具,空调和隔音设备也属上乘。蒋介石亲自命名为“美龄号”。

  1946年5月2日,蒋介石夫妇自“陪都”重庆满怀胜利豪情,乘“美龄号”专机还都南京。飞行途中,飞机曾在庐山上空盘旋,他俩通过舷窗俯瞰魂牵梦萦的庐山牯岭。

  1945年8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蒋介石的代表张治中乘C-47飞机到延安来接毛泽东。8月28日,毛泽东等人乘此机离开延安赴重庆谈判。

  这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乘飞机。此次重庆之行,全国瞩目,责任重大。经过4小时飞行,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到达重庆机场,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架中国航空公司的 DC-3班机在飞行途中,遭到日本飞机的疯狂扫射,尽管驾驶员驾机平安降落在四川宜宾机场,保证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但飞机右翼已损坏,无法修复,只能更换机翼。

  当时,机场上只有一架已无法正常飞行的DC-2飞机,而它的机翼又比DC-3的机翼短1.5米。由于敌机时常轰炸,时间紧迫,机组人员只好硬着头皮换上了DC-2的右机翼。大家望着这左大右小的机翼,真担心飞机是否还能飞得起来。

  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跑时,两翼开始摇摆,飞机颤颤巍巍地起飞后,由于机翼面积小的一边升力小,面积大的一边升力大,两侧升力不平衡,使飞机向右滚转。此时,所有的自动操纵都已无法使用,只能靠人工操纵副翼以保持飞机平衡,飞行员的体力消耗很大。

  令人惊奇的是,这架飞机从宜宾起飞后平安地飞行了1000多千米,安全降落到香港,当即轰动一时。 DC-3飞机的这一“创举”,在航空界被传为佳话。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