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世界民机产业发展启示录

——麦道公司的悲剧
2014年08月21日 13:52   来源:《大飞机》杂志   白若水

  2013年11月16日,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最后一架MD11飞机的退役,标志着麦道飞机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麦道公司曾经是世界航空业的三巨头之一,在75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过许多辉煌,其研制的MD82、MD90和MD11飞机曾是我国民航客运的执飞机型。

  综观麦道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从20世纪60年代道格拉斯与麦克唐纳合并,到90年代中期麦道被竞争对手波音兼并,其戏剧性的演变留给后人许多耐人寻味的深刻教训。

  资金链断裂尝苦果

  道格拉斯公司被誉为现代民机的开拓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美国最大的飞机生产商,其研制的DC-3型运输机被人们亲昵地称为“空中火车”,曾经飞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并被苏联和日本大量仿制。

  在当时,就一种型号飞机的产量而言,生产上千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时至今日,只有波音727、波音737、伊尔14、安24等少数机型能达到这一产能,但DC-3型飞机的总产量却达到了惊人的13000多架,不说后无来者,至少已经是前无古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道格拉斯与波音在民用飞机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20世纪50年代,波音公司先声夺人,抢先进入喷气时代。1952年4月,波音公司董事会决定耗巨资研制波音707,一举扭转了在民机领域的被动局面。

  波音707的成功,进一步加剧了道格拉斯与波音的竞争。1962年,道格拉斯开始研制DC-9双发喷气客机。该机型1965年2月开始试飞,同年12月投入航线运营。面对DC-9的挑战,波音在已有4个在研项目的情况下,仍冒着极大的风险决定研制波音737。1967年4月9日,波音737首飞成功,半年后就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又过了半年,月产量增加到14架,订货量节节上升,市场前景看好。

  然而,就在两家公司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重要关头,道格拉斯遇到了麻烦,公司的经营状况十分糟糕,资金链面临着断裂的巨大风险。银行家和财政顾问对道格拉斯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道格拉斯必须与一家实力更强的公司合并,这是唯一的出路。

  当时,以生产军用飞机为主的麦克唐纳公司,早就有涉足民用飞机领域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道格拉斯发出的寻求合并的信号,正中麦克唐纳下怀,双方一拍即合。1967年5月,道格拉斯与麦克唐纳合并,成立麦道公司,詹姆斯?麦克唐纳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道格拉斯公司的衰败,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没有采取严格的现金流紧缩措施,没能预计到飞机成本的快速增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虽然麦克唐纳公司的规模比道格拉斯小很多,但因为当时公司的军用飞机项目得到政府和军方的支持,现金流充裕,最后只花了6800万美元就买下了道格拉斯公司。

  宽体客机屡屡失手

  人们期待合并后的麦道公司在民机领域有新的起色。然而,在与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中,麦道却屡屡失手, DC-10和MD11客机的相继失利,成为压垮麦道的“最后一根稻草”。

  DC-10投入运营后,多起空难事件对麦道造成严重打击。1979年,DC-10连续发生三起重大事故,共造成605人死亡。虽然事后调查表明,这些事故与飞机本身的设计并无直接关系,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还是以安全为由,要求全球的DC-10全部停飞进行检查。

  1989年7月19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232号班机因发动机叶扇片脱落,甩出的叶片打坏了飞机上所有的三套液压系统,导致飞机无法正常控制。飞机在艾奥瓦州苏城尝试紧急降落时发生翻覆,机上285名乘客中有111人死亡。

  此事件被称为“苏城空难”。调查表明,空难的主要原因是GE公司提供的引擎存在设计缺陷,但“苏城空难”彻底毁掉了DC-10飞机的名声。

  此外,DC-10不被市场看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油价急剧攀升,装有三台发动机的DC-10因为耗油大,运营成本大幅上升,逐渐被航空公司抛弃。而竞争对手空客的A300飞机,却因安装了两台性能优良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耗油较少,因而具备了显著的成本优势。1989年,麦道无奈作出了停止生产DC-10的决定。

  对于DC-10的失利,麦道耿耿于怀,试图在MD11上挽回损失,重振声誉。1990年,DC-10的加长改良型MD11亮相。MD11机身加长了5.67米,在典型三级座舱布局下载客285人,全经济舱载客410人,设计航程12270公里,装有三台涡扇发动机。

  麦道原想用MD11与波音、空客在宽体客机上一争高低,但由于该机型先天不足,出厂后麦道又耗巨资对飞机总体、发动机性能、空气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由于竞争对手推出了性能更好、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麦道的MD11飞机的市场价格下跌了40%,这对麦道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麦道相继失手DC-10和MD11,市场信心受到重创。20世纪90年代,在波音、麦道和空客三足鼎立的世界航空市场,麦道节节败退,沦落为“老三”,其在商用飞机市场中的份额,短短几年里,从22%降到9.8%。

  貌合神离拖垮麦道

  1996年12月15日,波音宣布兼并麦道,曾经的世界民机巨头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原麦道中国项目总裁张镇中在谈及此事时说,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道格拉斯公司在美国和全球民用飞机市场一直居于老大的位置,对麦克唐纳公司一直很不服气,1967年两家合并后成立了麦道公司,但一直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公司分为两地,麦克唐纳公司总部在圣路易斯,道格拉斯公司总部则在加州长滩,而且公司一直也是两套领导班子,这是导致麦道公司发展滞后、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两套班子的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民用飞机的销售。民用飞机销售和军用飞机不同,军用飞机主要面对军方,只要得到合同,资金就有了保障,其他竞争者也很难再插手,而民用飞机销售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随时都会有几个制造商同时围绕着一项交易进行激烈的竞争。这两种不同的理念导致麦道公司的高层领导之间矛盾不断。

  20世纪80年代初,麦道公司的业绩就开始大幅下滑。1995年,贺师统出任麦道公司首席执行官,公司一度凭MD95在100座级的市场竞争中击败波音,不久又赢得了一份180亿美元的C-17运输机订单。但是,在经历了长期的业绩滑坡后,这些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公司积重难返,无法阻挡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大公司并购狂潮,贺师统最后不得不选择与波音合并。

  麦道的教训

  麦道公司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其教训十分深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忽略了对现金流的严格管控。导致道格拉斯破产的根本原因是公司忽略了对现金流的严格控制。航空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机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不是技术,也不是订单,而是对现金流的控制。

  民机与一般商品不同,制造商在经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充分听取航空公司意见的基础上,才确定飞机的设计方案,在获得启动用户订单后,制造商才开始全面启动型号研制。以销定产,是民机与一般商品的根本区别。

  按照国际惯例,制造商与客户签约后,航空公司要预付一定数量的定金,并在18个月内支付预付款,在飞机交付前结清余款。制造商从获得订单的第一天起,除了收取客户的购机定金、预付款外,维持机型设计和生产正常进行还得靠现金支持。大型民用飞机从订购到交付往往需要5~6年时间,一旦现金流发生了困难,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就必需靠借债度日。如果现金不能及时回笼,很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制造商必须强化对现金流的控制,并通过发行债券、上市公司融资、向银行贷款、吸引投资方入股等各种渠道,提高资金流量的规模。

  其次,准确进行产品定位。航空市场说大很大,它涵盖全球,涉及上百个行业,但航空市场又很小,目前全球从事民机制造的就波音、空客、巴航工业、庞巴迪等那么几家,在一个相对集中的领域内,同业竞争十分激烈。避开锋芒,另辟蹊径,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机尤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研制的L-1011宽体客机于1972年开始交付使用,但只生产了250架,1983年关闭生产线时,远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亏损25亿美元。而麦道失手宽体客机,很大程度上也与其市场定位出现偏差有关。

  当时的民机市场不足以同时容纳两种三发宽体客机。麦道没有理智地审视全球民航业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航空公司运营成本上升,管理当局放宽双发延程飞行,双发宽体客机成为航空公司选择的主要机型这一趋势下,及时对宽体客机战略实施重大调整,从而失去了一次重要机遇。世界民机发展的历史证明:如果市场总容量根本达不到盈亏平衡所必须的数量,制造商就应该果断放弃开发设想。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