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韩玉龙:“一碗拉面”带来的荣誉与幸福

2023-09-01 11:06 来源:中国网

  韩玉龙,一位来自青海省的拉面大师,也是青海省唯一一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拉面人。他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国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亲眼见识到了韩玉龙精湛的拉面技艺。在韩玉龙的工作室里,他展示了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一碗简单的拉面变成一件艺术品。他手下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和拉扯,最终形成了一根根细如发丝的拉面,口感更是爽滑筋道,令人赞不绝口。

  “你知道吗?我们青海的喇家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韩玉龙自豪向记者介绍。2012年,考古人员在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它的历史足有4000年。人们忽然意识到,海东人走上拉面之路是有历史渊源的,海东被称为“拉面之乡”是有历史依据的。4000年后,同样的土地,同样的黄河水,这碗面演变成了青海拉面。

  “青海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一清是汤要清;二白是面要白筋;三红是辣油红润;四绿是香菜、蒜苗鲜绿。”韩玉龙讲述着青海拉面的特点。

  1996年,16岁的韩玉龙来到厦门,从一家拉面馆的学徒开始。“当时面馆内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拉面师傅很受大家的尊敬。从那时起,我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拉面匠人。”为了学得这门手艺,韩玉龙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在酷暑难耐的厨房里坚持了数月。“”韩玉龙说,只有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自己才会成长。

  此后,韩玉龙不断尝试拉面技艺的改良,他开始奔赴各地不断尝试与学习,足迹涉及广东、北京、上海、辽宁等地,拉面技艺也在不断提高。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断地尝试、摸索,直到将牛肉面制作得更加完美。

  韩玉龙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学习拉面技艺,至今已经从事拉面行业28年。他一直秉承着“用心做面”的理念,将每一碗拉面都当作是对食客的一份承诺和责任。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7年“青海拉面技能大赛”上,韩玉龙以精湛的拉面技艺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国拉面行业中也逐渐享有很高的声誉。

  虽然韩玉龙在拉面行业已经取得了很高荣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踏入了拉面行业,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件事情都要去用心做,现在还是要不停地学习。”韩玉龙说,怎么去让这个面的质量再提高,让我拉的拉面更好吃、更筋道、更爽滑,我一直在努力。

  除了精湛的技艺,他还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学习拉面技艺,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青海拉面。在未来的日子里,韩玉龙想要开一家拉面体验店,来这里边上班的人,免费学习拉面的手艺。韩玉龙说:“从这个店里边走出去的人,都是一个合格的拉面师傅,让他们将青海拉面更好的传出去。”

  最后韩玉龙表示,这“一碗拉面”对他来说,就像他的影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这碗面,这一碗面带给了他荣誉,让他开阔了眼界,给了他幸福。

  韩玉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拉面大师的传奇,更是一个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努力奋斗。

  据了解,化隆全县有11万人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022年产值达135亿元,全县农民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编导 记者:房小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人物》工作室出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韩玉龙:“一碗拉面”带来的荣誉与幸福

2023年09月01日 11:06   来源:中国网   

  韩玉龙,一位来自青海省的拉面大师,也是青海省唯一一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拉面人。他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国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亲眼见识到了韩玉龙精湛的拉面技艺。在韩玉龙的工作室里,他展示了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一碗简单的拉面变成一件艺术品。他手下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和拉扯,最终形成了一根根细如发丝的拉面,口感更是爽滑筋道,令人赞不绝口。

  “你知道吗?我们青海的喇家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韩玉龙自豪向记者介绍。2012年,考古人员在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它的历史足有4000年。人们忽然意识到,海东人走上拉面之路是有历史渊源的,海东被称为“拉面之乡”是有历史依据的。4000年后,同样的土地,同样的黄河水,这碗面演变成了青海拉面。

  “青海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一清是汤要清;二白是面要白筋;三红是辣油红润;四绿是香菜、蒜苗鲜绿。”韩玉龙讲述着青海拉面的特点。

  1996年,16岁的韩玉龙来到厦门,从一家拉面馆的学徒开始。“当时面馆内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拉面师傅很受大家的尊敬。从那时起,我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拉面匠人。”为了学得这门手艺,韩玉龙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在酷暑难耐的厨房里坚持了数月。“”韩玉龙说,只有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自己才会成长。

  此后,韩玉龙不断尝试拉面技艺的改良,他开始奔赴各地不断尝试与学习,足迹涉及广东、北京、上海、辽宁等地,拉面技艺也在不断提高。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断地尝试、摸索,直到将牛肉面制作得更加完美。

  韩玉龙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学习拉面技艺,至今已经从事拉面行业28年。他一直秉承着“用心做面”的理念,将每一碗拉面都当作是对食客的一份承诺和责任。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7年“青海拉面技能大赛”上,韩玉龙以精湛的拉面技艺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国拉面行业中也逐渐享有很高的声誉。

  虽然韩玉龙在拉面行业已经取得了很高荣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踏入了拉面行业,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件事情都要去用心做,现在还是要不停地学习。”韩玉龙说,怎么去让这个面的质量再提高,让我拉的拉面更好吃、更筋道、更爽滑,我一直在努力。

  除了精湛的技艺,他还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学习拉面技艺,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青海拉面。在未来的日子里,韩玉龙想要开一家拉面体验店,来这里边上班的人,免费学习拉面的手艺。韩玉龙说:“从这个店里边走出去的人,都是一个合格的拉面师傅,让他们将青海拉面更好的传出去。”

  最后韩玉龙表示,这“一碗拉面”对他来说,就像他的影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这碗面,这一碗面带给了他荣誉,让他开阔了眼界,给了他幸福。

  韩玉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拉面大师的传奇,更是一个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努力奋斗。

  据了解,化隆全县有11万人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2022年产值达135亿元,全县农民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监 制:戴 凡

  制片人:杨 丹

  编导 记者:房小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人物》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何欣)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