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子收到快递后愤怒报警 背后牵扯出1200万诈骗案

2019年08月24日 07:17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世界上最动听的一句话是什么?

  “有你的快递!”

  很多人立即两眼放光,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拆开。但有一种到付件千万别收!

  

  近日,江苏南京一位市民就因此报了警。令人没想到的是,背后竟牵扯出一起1200万元的诈骗案件!

  市民刘女士去买菜时,一份99元的货到付款快递送到了家中。由于姓名、住址、电话全部一致,女儿直接付款签收了。

  然而刘女士近期并没有网购,拆开快递后发现里面装的是一个太阳能壁灯,市场价仅几元。她随即拨打了快递单上的寄件人电话,始终无人接听,退货退款也是毫无头绪。

  为什么对方会知道如此详细的信息?会不会有其他人也上当受骗?刘女士考虑一番后决定报警。

  

  精准的个人信息、小额的普遍撒网、货值不符的商品,办案民警立即对此展开调查,一张简单的快递单上就出现了三重障眼法!

  

  1、寄件人姓名

  填写虚构的姓名。作为受害人来说,根本无从查证一个名字的真伪。但是“敢留下姓名”本身就是一种对真实性的强大心理暗示。

  

  2、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看上去是固定电话,实际上是移动通讯终端。也就是早些年广泛使用,如今已被淘汰的“小灵通”。受害人在拨打这个电话时,基本都是无人接听的状态。而嫌疑人之所以不填个空号,就是为了防止受害人反应过来这是骗局,从而报警。

  使用移动通讯终端时,只有当同一个号码一天之内反复拨打时,电话才会被接通。此时,嫌疑人为了防止受害人报警,会以发错货、可退货等各种托词施缓兵之计。

  3、寄件地址

  不法分子在快递单上所留的地址是一个科技产业园,然而他们的真实地址其实是在产业园的隔壁。这样填写有3个原因,一是产业园本身具有迷惑性,看起来像是一家正规公司的所在地;二是产业园占地十几亩,地址上并没有注明具体区域;三是快递公司员工协助作案。

  而整个犯罪利益链中真正的主角,正是快递公司内的员工。他们又是如何操作的?

  1、电商公司与快递员“达成共识”

  电商公司老板郑某一直从事产品推广业务,之前在各大视频、社交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只要用户点击广告,无论是否购买,平台就会按次向其收取费用。

  郑某一直在研究如何减少此笔支出,一次与快递公司员工刘某、卫某、骆某闲谈时,他提出如果对方能提供公司内部系统的客户信息,自己就可以按货到付款的方式广撒网。对于快递员来说,发件量上去了,绩效工资也将大大提高。不仅如此,郑某还承诺年底给他们分红5个点。

  双方一拍即合,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一条由郑某供货、刘某偷数据、卫某做售后、骆某取货的犯罪链条。

  

  2、快递公司员工大量窃取用户数据

  快递公司的区域经理为了增加自己营业部的发货量,主动提供账号密码,供刘某窃取用户数据。为提高精准诈骗成功率,电商公司老板郑某会对用户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平时网购量大、喜欢“货到付款”的用户。之后向他们寄送低价伪劣商品,收取高额费用。

  不法分子锁定购买老年鞋的用户群体并充斥着侮辱性的言辞▼

  

  3、运营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日均发货量5000件,刘某把装有公司内部系统的电脑搬到了电商公司老板郑某的办公室,并直接导入发货名目,生成的快递单有上百米长。

  

  负责取货的骆某则是直接把快递公司的货车开到了郑某的仓库,并雇佣了十几名工人一起分装、贴单、扫描等。负责售后的卫某则精准把握受害人心理,偶尔遇上一个“难缠”的受害人,便私下与派件员协商退款。

  不法分子在筛选信息时刻意避开敏感地址▼

  

  仅6月份,刘某、卫某、骆某从快递公司获得的发件量绩效工资人均5万元。

  警方初步核算

  案值超过1200万

  5万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13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

  案件发生后

  该快递公司进行了自查

  并称将引以为戒

  加强监管

  避免寄递行业沦为网络犯罪的重灾区

  详细视频如下

  ▼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

  接收快递时

  消费者有权先验货后签收

  若是帮他人代收

  务必向本人核实是否购买过相关商品

  一旦发现异常

  立即拒收!

  你收到过这样的快递吗?

  又是怎么处理的?

  转发提醒更多人!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