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5月3日电 题:用“土办法”解决“土事情”——山西晋城推行“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观察
新华社记者马晓媛
前不久,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的宋大姐把自家小轿车停在路边,为村里绿化带浇水的洒水车司机老刘在拉拽水管时,不小心把地上的泥土带到了车身上。宋大姐看车上有了划痕,质问老刘,可老刘却不当回事,连说用洒水车“冲冲就行”。双方争执不下,宋大姐拿起手机就报了警。
接警的是嘉峰派出所二十出头的民警杨帆。别看他年纪轻,干起调解来却有一套:“我们就先让宋大姐诉诉委屈,这叫‘先放气后说理’;再给他们唠唠上个月邻村三轮车刮了轿车的事咋处理的,这叫‘先看戏后说事’;最后给两边算算经济账,找到折中方案,这叫‘先算账后了事’。”
年轻民警“干调解不发愁”,多亏了当地探索出的“赵树理调解工作法”。沁水是“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赵树理的家乡,近年来,当地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从赵树理其人其文中提炼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并命名为“赵树理调解工作法”。
沁水县通过梳理赵树理的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归纳出矛盾纠纷当事人最为典型的四种特征和六类形象,分别是“较真认死理的”“无理搅三分的”“得理不饶人的”“说理不走理的”,以及“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小反倒”“糊涂涂”。“这些分类可以帮助调解员快速识别当事人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沁水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沁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