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多项经济指标虽有好转,但经济走势尚未稳定,市场仍预计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过,由于与欧美主要央行货币节奏背离、息差扩大,导致日元持续走软,且核心通胀数据依然坚挺,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上面临的压力并未减退,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迹象。
10月以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外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回升明显。同时,日本第三季度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上升4点,连续两季回暖。9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0%至119.3,涨幅连续第9个月放缓。此外,日本9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7,同比上升2.8%,虽为连续25个月上升,但却是自2022年9月以来核心CPI同比增幅首次降至3%以下。
有分析指出,尽管数据回暖,但日本经济基本面仍不稳定。从国内情况看,多年通缩留下的后遗症仍存,消费和投资意愿有待提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由此引起劳动力短缺、服务业缺乏活力等问题;企业的高负债率对利率变动尤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影响就不小。从国际情况看,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传统贸易优势地位近年遭遇较大冲击,特别是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令日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滑明显,日本的出口和海外投资收益长期疲弱。
这种局面之下,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问题上十分谨慎,最近一次微调是在今年7月。7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将长期利率控制目标维持在正负0.5%,并允许根据市场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超过0.5%。同时采取措施将“连续指示性操作”即每个工作日无限量购买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0.5%提高到1%。这番极为拗口的政策表述,本质上是一种变相加息的行为。从市场反应看,日本央行的政策效果也与加息类似,日本股市一度出现抛售行情。由于日本央行对政策收紧冲击经济投鼠忌器,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一种“变也不是,不变也不是”的拧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