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压力未减

2023-10-31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日本多项经济指标虽有好转,但经济走势尚未稳定,市场仍预计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过,由于与欧美主要央行货币节奏背离、息差扩大,导致日元持续走软,且核心通胀数据依然坚挺,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上面临的压力并未减退,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迹象。

  10月以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外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回升明显。同时,日本第三季度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上升4点,连续两季回暖。9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0%至119.3,涨幅连续第9个月放缓。此外,日本9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7,同比上升2.8%,虽为连续25个月上升,但却是自2022年9月以来核心CPI同比增幅首次降至3%以下。

  有分析指出,尽管数据回暖,但日本经济基本面仍不稳定。从国内情况看,多年通缩留下的后遗症仍存,消费和投资意愿有待提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由此引起劳动力短缺、服务业缺乏活力等问题;企业的高负债率对利率变动尤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影响就不小。从国际情况看,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传统贸易优势地位近年遭遇较大冲击,特别是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令日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滑明显,日本的出口和海外投资收益长期疲弱。

  这种局面之下,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问题上十分谨慎,最近一次微调是在今年7月。7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将长期利率控制目标维持在正负0.5%,并允许根据市场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超过0.5%。同时采取措施将“连续指示性操作”即每个工作日无限量购买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0.5%提高到1%。这番极为拗口的政策表述,本质上是一种变相加息的行为。从市场反应看,日本央行的政策效果也与加息类似,日本股市一度出现抛售行情。由于日本央行对政策收紧冲击经济投鼠忌器,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一种“变也不是,不变也不是”的拧巴状态。

  在核心通胀数据坚挺,日元汇率持续走软的压力下,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难度正在迅速提升。

  从核心通胀数据看,日本核心CPI涨幅已连续18个月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9月核心CPI增速放缓,主要受进口能源价格回落带动电费、燃气费下降的影响。但是,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国际油价受到刺激再度上行,对于能源进口依存度较高的日本来说,这可能再度推升通胀上行。还有机构测算,日本弥合产出缺口的努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推升日本核心通胀。

  从汇率看,过去一年多来日本货币政策节奏与欧美央行持续偏离,令日元兑换美元等货币的汇率持续走弱。欧美央行“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之前,有必要维持高利率”的看法,对日元汇率来说无疑雪上加霜。10月23日,日元兑美元一度跌破150关口。日元的持续疲软,将导致日本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令日本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也会加剧通胀,并在日本金融市场引起动荡。正因为日元汇率持续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下旬预测,日本2023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被德国超越,从世界第三跌至第四。

  10月30日至31日,日本央行将召开新一轮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日本央行对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有共识,因而在各种权衡与犹豫中继续释放鹰派论调可能性较大。这种处理方法,倒是符合人们对日本应对难题时的固有印象。此前,日本在处理福岛核事故时,正是在犹豫中迟迟不做决定,到事情无法收拾之时,又放任核污染水荼毒全球。不知道日本央行会不会重蹈覆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压力未减

2023年10月31日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期,日本多项经济指标虽有好转,但经济走势尚未稳定,市场仍预计日本央行将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过,由于与欧美主要央行货币节奏背离、息差扩大,导致日元持续走软,且核心通胀数据依然坚挺,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上面临的压力并未减退,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迹象。

  10月以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外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回升明显。同时,日本第三季度大型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上升4点,连续两季回暖。9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0%至119.3,涨幅连续第9个月放缓。此外,日本9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7,同比上升2.8%,虽为连续25个月上升,但却是自2022年9月以来核心CPI同比增幅首次降至3%以下。

  有分析指出,尽管数据回暖,但日本经济基本面仍不稳定。从国内情况看,多年通缩留下的后遗症仍存,消费和投资意愿有待提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由此引起劳动力短缺、服务业缺乏活力等问题;企业的高负债率对利率变动尤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影响就不小。从国际情况看,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传统贸易优势地位近年遭遇较大冲击,特别是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令日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滑明显,日本的出口和海外投资收益长期疲弱。

  这种局面之下,日本在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问题上十分谨慎,最近一次微调是在今年7月。7月28日,日本央行宣布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将长期利率控制目标维持在正负0.5%,并允许根据市场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超过0.5%。同时采取措施将“连续指示性操作”即每个工作日无限量购买10年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0.5%提高到1%。这番极为拗口的政策表述,本质上是一种变相加息的行为。从市场反应看,日本央行的政策效果也与加息类似,日本股市一度出现抛售行情。由于日本央行对政策收紧冲击经济投鼠忌器,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一种“变也不是,不变也不是”的拧巴状态。

  在核心通胀数据坚挺,日元汇率持续走软的压力下,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难度正在迅速提升。

  从核心通胀数据看,日本核心CPI涨幅已连续18个月超过日本央行2%的目标。9月核心CPI增速放缓,主要受进口能源价格回落带动电费、燃气费下降的影响。但是,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国际油价受到刺激再度上行,对于能源进口依存度较高的日本来说,这可能再度推升通胀上行。还有机构测算,日本弥合产出缺口的努力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推升日本核心通胀。

  从汇率看,过去一年多来日本货币政策节奏与欧美央行持续偏离,令日元兑换美元等货币的汇率持续走弱。欧美央行“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之前,有必要维持高利率”的看法,对日元汇率来说无疑雪上加霜。10月23日,日元兑美元一度跌破150关口。日元的持续疲软,将导致日本国内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令日本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也会加剧通胀,并在日本金融市场引起动荡。正因为日元汇率持续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下旬预测,日本2023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被德国超越,从世界第三跌至第四。

  10月30日至31日,日本央行将召开新一轮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日本央行对调整超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有共识,因而在各种权衡与犹豫中继续释放鹰派论调可能性较大。这种处理方法,倒是符合人们对日本应对难题时的固有印象。此前,日本在处理福岛核事故时,正是在犹豫中迟迟不做决定,到事情无法收拾之时,又放任核污染水荼毒全球。不知道日本央行会不会重蹈覆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 俊)

(责任编辑:冯虎)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