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空中花园”

2023-10-06 04: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中国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化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一座白色穹顶建筑与波光粼粼的凤栖湖相映成趣,这便是世界首个固定三人制篮球比赛场馆,被誉为凤栖湖畔的“空中花园”。作为杭州亚运会三人制篮球比赛场馆,这里将产生2枚金牌。

  该场馆于2022年5月26日正式启用,总面积36330平方米,其中三人制篮球场位于屋顶,拥有1009个观众座位。负责工程安装应用的中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负责人阮洁琼介绍,篮球馆依靠屋顶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可满足空调、照明等电能需求。建成后,篮球馆年均发电量5100多千瓦时,每年节省商业电费6100多元,减排二氧化碳约5095公斤。

  场馆运行主任吕艳表示,场馆内还安装了20只强指向性扬声器,具备声音清晰、声场均匀、声像一致的功能,还设置了82台体育建筑专用LED节能照明灯具,最大程度满足电视转播要求,提升观众体验感。

  根据规划,赛后这里将被改造成“立体公园”。在赛场的东西两侧,设计师分别设计了露天的“天空球场”,后期篮球场馆的外立面会装上等距离的篮球架,让场馆周围的每一片空地都能打篮球。同时,该场馆还布置了各种运动休闲设施,后续将免费开放,成为周边市民健身打卡的好去处。吕艳表示,亚运会结束后,这里将为三人篮球国家队集训提供场地保障,吸引更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赛事落地。同时拟营造三人篮球体育文化商业中心,打造三人篮球新地标。

  “杭州都市圈内正配套建设杭(州)德(清)城际等市域城际线路,形成多网融合的都市圈轨道网,轨道交通基本覆盖亚运会各个场馆,从而加快德清‘接沪融杭’的节奏。”德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杭州亚运会湖州德清赛区三人篮球媒体副指挥长梁建红说,亚运会有效促进了德清体育产业和会展经济,拉动当地制造、运输、餐饮住宿、体育用品、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场馆赛后运营将推动新材料产业、会展业及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柳 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民共享“空中花园”

2023年10月06日 04: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李芃达 柳 文

  在中国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化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一座白色穹顶建筑与波光粼粼的凤栖湖相映成趣,这便是世界首个固定三人制篮球比赛场馆,被誉为凤栖湖畔的“空中花园”。作为杭州亚运会三人制篮球比赛场馆,这里将产生2枚金牌。

  该场馆于2022年5月26日正式启用,总面积36330平方米,其中三人制篮球场位于屋顶,拥有1009个观众座位。负责工程安装应用的中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负责人阮洁琼介绍,篮球馆依靠屋顶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可满足空调、照明等电能需求。建成后,篮球馆年均发电量5100多千瓦时,每年节省商业电费6100多元,减排二氧化碳约5095公斤。

  场馆运行主任吕艳表示,场馆内还安装了20只强指向性扬声器,具备声音清晰、声场均匀、声像一致的功能,还设置了82台体育建筑专用LED节能照明灯具,最大程度满足电视转播要求,提升观众体验感。

  根据规划,赛后这里将被改造成“立体公园”。在赛场的东西两侧,设计师分别设计了露天的“天空球场”,后期篮球场馆的外立面会装上等距离的篮球架,让场馆周围的每一片空地都能打篮球。同时,该场馆还布置了各种运动休闲设施,后续将免费开放,成为周边市民健身打卡的好去处。吕艳表示,亚运会结束后,这里将为三人篮球国家队集训提供场地保障,吸引更多国家级甚至国际级赛事落地。同时拟营造三人篮球体育文化商业中心,打造三人篮球新地标。

  “杭州都市圈内正配套建设杭(州)德(清)城际等市域城际线路,形成多网融合的都市圈轨道网,轨道交通基本覆盖亚运会各个场馆,从而加快德清‘接沪融杭’的节奏。”德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杭州亚运会湖州德清赛区三人篮球媒体副指挥长梁建红说,亚运会有效促进了德清体育产业和会展经济,拉动当地制造、运输、餐饮住宿、体育用品、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产业发展。尤其是场馆赛后运营将推动新材料产业、会展业及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柳 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