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四季度临近,2023年全球经济走势大致轮廓已显。在增长整体疲弱背景下,发达经济体抑制通胀效果不彰,又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而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的冲击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逐渐稳住了阵脚,尤其是亚洲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9月19日发布最新《经济前景展望》报告,一面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2.7%上调至3.0%,一面将2024年预期由2.9%下调至2.7%。“一升一降”的调整,遮不住经合组织对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担忧。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速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高通胀风险仍在持续。有分析指出,发达经济体以抑制通胀为名持续加息,严重伤及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但“价格增长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不仅自身经济面临风险,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进一步负面影响。
经合组织的判断在欧洲经济走势上体现得尤其明显。经合组织大幅下调了欧元区今年的增长预期,预计其2023年GDP增速将放缓至0.6%,并警告德国经济将在2023年萎缩0.2%。从欧洲近期一些数据看,9月欧元区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德国和法国两大经济体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加速下降,这令欧元区三季度经济萎缩的风险加大。
欧洲面临的局面在发达经济体中具有代表性。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力度和速度,以及通胀的持续存在不确定性,欧洲央行判断政策收紧能否使通胀平稳地回到目标水平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持续的成本压力以及通胀预期上升,在迫使欧洲央行维持高利率政策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高利率下偿债负担的增加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支出放缓、失业率上升和破产案增多。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欧洲,同样出现在实际利率已达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的美国身上。正如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克莱尔·伦巴德利所言,“我们正面临通胀和低增长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