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创业100周年的日本化工企业旭化成参展第五届进博会,对于首次参展,旭化成期待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和客户能“看到”并“感知”公司各领域的成果。旭化成株式会社执行官、中国总代表近藤修司在接受经济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主要面向企业的公司,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相对了解较少。如何展现我们的实力和多元、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我们相信,进博会是绝佳的大舞台。”
拥有百年历史的旭化成,公司业务范围从最初的纺织业务到树脂、橡胶等化工业务,到住宅与建材业务、电子部件与半导体业务、医药和医疗器械与救生急救医疗业务等,目前集中于材料、住宅和健康三大事业领域。
自19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旭化成一直致力于凭借自己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公司在中国的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近藤修司向记者透露,2021财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24000亿日元,日本和海外销售额分别占50%左右,其中,海外销售额中约10%是中国市场贡献的。
近藤修司表示,旭化成集团立足“为全球大众的‘生命’与‘生活’做贡献”这一企业愿景,将在持续发展进程中锁定一些重点领域,使之成为企业的增长引擎,从而让公司保持增长潜力。“我们也将加大对中国市场业务的投入力度,争取在助力解决中国社会课题的关键领域开创出一些新的业务,为提高中国百姓的生活品质作贡献。”
开拓新业务并非易事,但近藤修司认为,中国提出的“大健康”建设、双碳目标等,为新业务的拓展带来了机遇。“目前,我们公司没有在中国开展住宅领域的相关业务。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更长寿等趋势,我们希望将公司在日本住宅事业等领域中积累的软硬件专业水平和经验能够服务于中国市场。”
作为深耕中国30余年的外企,旭化成认为,要深耕中国市场,并不能只着眼于开创新的业务。脚踏实地践行“本土化”战略,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顺应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外企而言,是融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目前,旭化成正在着重开展复合塑料生产,旭化成塑料(上海)有限公司还拥有技术中心。近藤修司告诉记者,该中心设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研发出中国独有的新品。
经营人才本地化,也是旭化成“本土化”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旭化成近年来先后在集团内部中国现地法人中提拔了5位中国总经理,2020年还启动了“AK中国经营干部后备培养方案”。“理解中国人特有的思路、想法,中国的业务模式,对于发展中国业务是非常积极有用的。今后,公司会积极提拔中国人才,力求最大限度运用中国国内资源实现经营。”近藤修司说。
对于扎根中国的外企来说,除了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外,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作贡献,也是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一环。近藤修司坦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承担着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在促进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藤修司表示,旭化成正通过三方面的努力来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首先,使用环保材料。旭化成用聚丙乙烯(PPE)与聚苯乙烯等材料混炼制成的变性PPE树脂“ZYLON”在中国的工业领域和家电领域广为销售,用作汽车部件和太阳能发电板部件等。其中,“ZYLON”原料聚丙乙烯(PPE)由新加坡子公司生产,该产品已通过国际认证“ISCC PLUS认证(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Certification)”,证明产品为使用Biomass认证原料生产的可持续产品。旭化成将通过销售采用Biomass原料生产的产品,以降低环境负担。除了材料以外,旭化成还自发地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循环再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今年5月,旭化成塑料(常熟)有限公司的新工厂正式投入生产。区别于同行业其他传统工厂,旭化成的工厂拥有独特的水处理系统,可实现工业废水全循环、零排放。
其次,产品本身实现绿色可持续。例如,2005年,旭化成与(浙江)宁波宜科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宁波宜阳宾霸纺织品有限公司,向市场稳定供应“宾霸”。该产品是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100%采用棉籽油榨油过程中的副产物棉籽绒。“宾霸”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可堆肥的环境友好型循环性材料,逐渐被大众认识。
第三,利用技术平台,助力供应链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决定性竞争优势。旭化成已开发出各类功能材料产品碳足迹核算平台,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材料业务领域的主要产品为核心,为供应链下游的企业提供各个产品的碳足迹信息,通过碳足迹数据,支持企业实现生产制造的碳中和。
采访中,近藤修司提及公司于今年4月最新发布的旭化成三年中期经营计划(2022财年至2024财年)。他表示,推进本期计划的两个“轮子”——“谋求未来增长的具有挑战性的投资”和“结构转换和现有业务强化带来的现金收益”同样适用于中国。“要在中国把事情做好,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这样既追不上中国发展的速度,也应对不了中国市场的变化,我们期待与更多的中国企业携手合作,共创、共赢。”(经济日报记者 朱琳)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