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嫦娥四号完成第44月昼工作 进入第44月夜休眠

2022年07月07日 09:36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   

  嫦娥四号任务“玉兔二号”月球车和着陆器分别于7月5日19时14分和7月6日6时整完成休眠设置,完成第44月昼工作,进入第44月夜休眠。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累计行驶里程1239.88米。

  嫦娥四号研究成果揭秘南极-艾肯盆地

  成分异常区成因

  南极-艾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超过2400千米。研究南极-艾肯盆地对于揭示月球不对称性起源、撞击过程、早期演化过程以及深部物质成分具有重要意义。轨道遥感观测表明南极-艾肯盆地中心存在成分异常区,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对玉兔二号月球车原位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译,发现月壳是南极-艾肯成分异常区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未来南极-艾肯盆地乃至月球深部物质的探测提供了重要约束。

  月球表面主要物质组分是辉石和橄榄石,南极-艾肯盆地底部的物质成分出现异常,镁铁质硅酸盐矿物含量以及铁含量显著高于盆地外围区域(图1)。

  以往对南极-艾肯盆地物质成分的研究大多只注重镁铁质矿物,由于这一地区的镁铁质异常特征,甚至引发了有关月幔是橄榄岩还是辉石岩的争论。虽然根据月球岩浆洋假说,橄榄石和辉石是月幔的主要矿物,但是月壳形成之后的深成岩浆侵入作用同样能够在月壳中形成富集橄榄石或辉石的岩石,因此富集橄榄石或辉石并不能作为源自月幔的证据。迄今人类还没有获取南极-艾肯盆地的样品返回地球,无法获知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通过遥感或原位探测可获得的物质成分信息中,斜长石含量也是区分壳源和幔源岩石的关键指标。

  芬森撞击坑溅射出的南极-艾肯成分异常区物质中的斜长石含量超过了撞击熔融体分异过程所能演化出的斜长石含量,因此成分异常区矿物学特征的形成存在额外月壳物质的加入(图2)。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在南极-艾肯撞击挖掘过程中,月壳已经被完全剥离,但在随后的改造阶段,瞬时坑壁的垮塌可能导致月壳物质滑落盆地底部。另外,南极-艾肯撞击事件之后的其它盆地撞击事件也对南极-艾肯盆地底部产生了回填作用,盆地形成时暴露出的月幔物质或撞击熔融产物很可能已经被月壳物质稀释。矿物学与地球化学解混分析结果表明,成分异常区表面月壤由大约70%月壳物质与大约30%富集铁元素与不相容元素的物质混合而成。

  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后陈剑,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课题组长,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凌宗成教授,发表于国际天文学专业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陈剑 石萌 戚铁磊)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嫦娥四号完成第44月昼工作 进入第44月夜休眠

2022-07-07 09:36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

  嫦娥四号任务“玉兔二号”月球车和着陆器分别于7月5日19时14分和7月6日6时整完成休眠设置,完成第44月昼工作,进入第44月夜休眠。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累计行驶里程1239.88米。

  嫦娥四号研究成果揭秘南极-艾肯盆地

  成分异常区成因

  南极-艾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超过2400千米。研究南极-艾肯盆地对于揭示月球不对称性起源、撞击过程、早期演化过程以及深部物质成分具有重要意义。轨道遥感观测表明南极-艾肯盆地中心存在成分异常区,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对玉兔二号月球车原位可见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译,发现月壳是南极-艾肯成分异常区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未来南极-艾肯盆地乃至月球深部物质的探测提供了重要约束。

  月球表面主要物质组分是辉石和橄榄石,南极-艾肯盆地底部的物质成分出现异常,镁铁质硅酸盐矿物含量以及铁含量显著高于盆地外围区域(图1)。

  以往对南极-艾肯盆地物质成分的研究大多只注重镁铁质矿物,由于这一地区的镁铁质异常特征,甚至引发了有关月幔是橄榄岩还是辉石岩的争论。虽然根据月球岩浆洋假说,橄榄石和辉石是月幔的主要矿物,但是月壳形成之后的深成岩浆侵入作用同样能够在月壳中形成富集橄榄石或辉石的岩石,因此富集橄榄石或辉石并不能作为源自月幔的证据。迄今人类还没有获取南极-艾肯盆地的样品返回地球,无法获知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通过遥感或原位探测可获得的物质成分信息中,斜长石含量也是区分壳源和幔源岩石的关键指标。

  芬森撞击坑溅射出的南极-艾肯成分异常区物质中的斜长石含量超过了撞击熔融体分异过程所能演化出的斜长石含量,因此成分异常区矿物学特征的形成存在额外月壳物质的加入(图2)。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在南极-艾肯撞击挖掘过程中,月壳已经被完全剥离,但在随后的改造阶段,瞬时坑壁的垮塌可能导致月壳物质滑落盆地底部。另外,南极-艾肯撞击事件之后的其它盆地撞击事件也对南极-艾肯盆地底部产生了回填作用,盆地形成时暴露出的月幔物质或撞击熔融产物很可能已经被月壳物质稀释。矿物学与地球化学解混分析结果表明,成分异常区表面月壤由大约70%月壳物质与大约30%富集铁元素与不相容元素的物质混合而成。

  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后陈剑,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课题组长,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凌宗成教授,发表于国际天文学专业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陈剑 石萌 戚铁磊)

(责任编辑:孙丹)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