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育源头、强策源,上海宝山构筑科创生态圈、为“北转型”注入新动力

2022年01月26日 13:3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环聚科创 智汇未来”——共筑上海宝山科创生态圈主题活动日前在上海宝山环上大科技园1号基地举行。这也喻示着上海宝山区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一招”——以科技创新牵引地区转型升级。特别是,要紧紧瞄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一关键环节,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勾连起“实验室”与“生产线”,培育孵化出更多硬科技,为下一个赛道竞争抢占先机。

  过去一年,一批新平台、新载体陆续在宝山区建成。截至目前,上海宝山环上大科技园已落地企业132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对接跟踪上海大学待转化项目70个。

  持续优化完善的科创生态,吸引集聚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大学科技园。未来,这里还期待能加速集结更多创新资源,为“北转型”注入蓬勃动力,让科创主阵地建设迈入全面施工期。

  新工具上线,科研成果转化似“淘宝”

  就在不久前,上海宝山区发布了一项新工具——“科创宝”。它就像是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淘宝”,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勾连起“实验室”与“生产线”。

  现实中,大量创新成果长期“躺”在实验室。究其原因,科研与市场供给需求难匹配是主因。一边是坐拥大量成果的高校科研者,另一边却是不断找寻着源头创新者的市场主体。此前,双方大多只能在茫茫人海中“碰机会”。

  “科创宝”的诞生,就是要用数字手段解决这一瓶颈难题。高校科研者可以将其视作成果转化小工具,只要在后台运用关键词检索,就可直连全国乃至全球的需求数据库。借由精准算法,帮助科研人员快速精准匹配到需求企业,由此持续缩短链路、提高效率。

  除了新工具外,宝山区还将培养匹配一批新人才——技术经纪人。就像“淘宝店主”,技术经纪人也有望在“科创宝”上开店,为科研人员、市场主体提供更精准的对接服务。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这些深耕专业领域的技术经纪人就像是“科技创新翻译”,以供需双方听得懂的“大白话”,解读技术需求,促成成果转化与交易。

  新功能培育,大学科技园探出集群路

  科创生态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关键载体——大学科技园。记者获悉,在宝山区,“一核一带”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已初步形成。如何理解“一核一带”?宝山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大路-文海路-丰翔路形成以环上大科技园为核心的“环上大科技创新核”。沿着上海宝山逸仙路-同济路,则布局了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等共同串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带”。

  这些“一核一带”的成员们还组成了宝山区科创主阵地大学科技园联盟。未来,依托于高校朋友圈,宝山区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资源汇聚的平台优势,发挥大学科技园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辐射引领作用,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还要吸引集聚一批顶尖人才。一群顶尖科学家、业界大拿已经组成了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最强智囊团”。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成奇等为科创主阵地科学顾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为创新顾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为艺术顾问。

  新载体涌现,持续畅通转化堵点断点

  集群发力的同时,科创成果转化想要取得新成果,还需在体制机制上再创新、再突破。

  上海宝山区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大家共同瞄准的是一片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试验田”。未来,大家将率先探索实施“团队控股”建设运营专业研究所、功能型平台转制、“拨投结合”实施重大项目、联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改革举措和创新制度等。

  实践中,不少创新主体在成果转化中还被不少“断点”所困。一方面,由于不再有课题支持,因此缺少了高校各类资源助力。另一方面,创新成果尚处于早期,以市场利益为先的社会资本通常也“相不中”。

  一般情况下,这类“种子选手”只要努力撑过这段艰困奋斗期,步入产业化阶段后,就能吸引到大量风投机构的青睐。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只需在它们最艰难的这段时间“扶上一把”,或许就能培育出新赛道的“明日之星”。

  为此,宝山区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这些针对痛点环节“靶向”催生的各类创新载体,将进一步加速集聚各类资源,助力科创成果转化加速。

(责任编辑:张雪)

育源头、强策源,上海宝山构筑科创生态圈、为“北转型”注入新动力

2022-01-26 13:3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