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武自然:“这个奖项属于所有热爱诗歌的人”

2021年12月22日 14:0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这个奖项属于所有热爱诗歌的人”

  ——访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获奖者、经济日报天津站站长 武自然

  获奖者简介:武自然,诗人、记者。1962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祖籍山东。先后毕业于赤峰学院中文系、内蒙古大学新闻系。教学8年,在内蒙古《红山晚报》工作11年,从编辑、记者,到周末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到常务副总编辑,在此期间连续8次获得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特等奖,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2003年调入《经济日报》,2003年至2006年5月任《经济日报》驻内蒙古东部记者站副站长(主持工作),2006年6月至今,任《经济日报》驻天津记者站站长、中央驻天津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荣获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先进个人、驻地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连续10余年荣获天津市新闻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诗探索》《草原》《黄河》《山西文学》《天津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天津日报》等杂志和报纸发表诗歌五百余首。上世纪90年代初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了他极具探索性的第一部诗集《流泪的红樱桃》。2016年6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闻作品集《渤海湾畔潮头立》(上、下卷)。2017年10月,让让他的诗歌重回大众视野的第二部诗集《自然的诗》由作家出版社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这样评价:“武自然以记者之笔记录着伟大的时代步伐,将诗歌的韵律与时代的脉搏合拍,一管笔中喷射两样文采,俯首拾来皆为诗,可谓典型的当代才子。”2018年,《自然的诗》入围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21年9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他的第三部诗集,兼顾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的《啊哈嗬咿》。

  记者:作为百花文学奖首个诗歌作品获奖者,您有何感想?

  武自然:我来自内蒙古草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文学创作,后又投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内蒙古草原被誉为花的草原、歌的故乡,百花盛开正是草原最佳的时节。百花文学奖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为之努力奋斗的文学梦想之一,诗歌作为文学桂冠上的明珠,百花文学奖首次为诗歌作品颁奖,不仅是奖励我个人,帮我圆了数十年前的梦想,更是给那些孜孜以求、有家国情怀、有民族情怀、不断释放正能量和诗歌好声音的诗人们以奖励和鼓励。

  在相关诗集的出版过程中,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做出了巨大努力。当我将饱含草原感情的诗集放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杨红杰眼前时,集团将把《啊哈嗬咿》《自然的诗 自然的石》诗集作为重大选题之一,组织优秀编辑队伍、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力争推出佳作。诗集是诗与非遗结合的精华,也是遵循国家战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未来,《啊哈嗬咿》《自然的诗 自然的石》等将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推向海外,为更多人展示这些大自然的宝贵遗产和财富打开窗口。

  记者:您常说“身在津门,但没有走出赤峰”,并将天津称为“第二故乡”,从广阔无垠的草原,到川流不息的海河,这么多年来,这“两个故乡”给了您哪些滋养,您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武自然:2003年春节过后,我走出家乡来到北京,来到中央媒体《经济日报》,这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我提出回内蒙古驻站,一是离家乡更近,二是能把家乡的变化迅速传遍海内外。在内蒙古东部,我的足迹遍布五个盟市,为家乡赤峰写出了刊发于《经济日报》头版头条的通讯《流淌的绿色流淌的金》,以及反映草原日新月异发展的《沙漠里长出的工业绿洲》《只为一个人开的那达慕》,还有保护草原、保护失去草原的牧民利益的舆论监督追踪报道《锡林郭勒盟严重侵害牧民利益》等新闻佳作。2006年我来到天津任经济日报社驻站站长。我的办公地点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海关楼。海关楼坐落于天津和平区的承德道,往前一走就是赤峰道,往右一走就是赤峰桥,历史性的巧合。我常与家乡来看我的朋友讲:我虽然身在津门,但我还是没走出赤峰。

  记者:作为记者,您的作品走进新闻现场,客观的报道中有冷静的思考;作为诗人,您又有浪漫、激情的一面。您是如何做到两面兼顾的,这两个方面相互间有没有影响?

  武自然: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是从晚报编辑开始起步的,从业余文学创作者,到为别人做嫁衣的编辑,我是最懂得如何在沙里淘金和培养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尊重并紧密团结有所成就的作家和诗人的。在精心做好编辑工作之余,我开始到火热的生活中去采访鲜活得如顶花带刺的黄瓜一样的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积累丰富的灵感素材。那时通讯手段落后,讲究发现独家新闻,不像现在的网络时代,一有新闻天下皆知,无非是写法不一,题材各异。

  我的第一部诗集《流泪的红樱桃》是1991年出版的,1992年我便告别了教师职业,转身于职业记者的新征程,至今还孜孜以求地行走在新征程上。我没有忘记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用笔来记录伟大时代的步伐的神圣使命,也没有忘记用诗歌创作来展示家国情怀的初心。26年来我依然默默地用心去创作每一首诗。《自然的诗》出版发行一个月后,由中国诗歌网主办的“《自然的诗》研讨会”在文化底蕴丰厚、山水秀丽的天津市蓟州区举行,吉狄马加、吴思敬、叶延滨、曾凡华、汪剑钊、顾建平、马知遥、兴安、安琪等三十多位著名诗歌评论家、诗人,以及十多家媒体记者云集蓟州。《自然的诗》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我的第二部诗集,有了一次成功的研讨会、一次成功的新闻宣传报道和后续推出的专家评论,因此,全国发行的两万册《自然的诗》不到半年便销售一空。2018年,由作家出版社推荐,《自然的诗》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记者:在您的写作之路上,哪些书对您产生了影响?

  武自然:我读书偏爱两种,其一是古今中外诗歌经典,其二是中外新闻精品。从事新闻工作前,我品读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的《阿赫马托娃诗选》等,其中,好友为我寄来的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让我爱不释手。柔巴依是一种诗体,是四行体,即“波斯绝句”,它是一二四句押,很像中国的古体诗,但句式更为自由。

  当然,中国当代崛起的诗群的诗集,也在我的读诗视野。

  从事新闻工作之后,我开始精读美国布罗茨基的《布罗茨基诗歌全集》、芬兰诗人索德格朗的《索德格朗诗选》、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艾略特诗选》,他们的诗风让我从中感受到新意。同时,对近当代中国诗歌流派代表诗人的诗,我也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记者:能否从《啊哈嗬咿》这个书名讲起,介绍一下这部诗集的创作过程?

  武自然:202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了我的第三部诗集《啊哈嗬咿》,收录了百余首内蒙古题材的现代诗歌,整部诗集充满了我对家乡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俊俏的山脉、宽广的河流、丰腴的土地以及对蒙古族的挚爱与感恩。这部诗集由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作序推荐,书中还为部分代表性诗歌配上了精美插图与蒙古文字。

  2020年9月29日,《啊哈嗬咿》新书分享会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活动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天津图书大厦承办。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分享会都可谓盛况空前。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石刚在会上说:“武自然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从晚报到日报,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多次获得中国新闻类重要奖项和荣誉,为宣传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

  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薛印胜介绍,为了出版好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书稿,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组,从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出版印制到宣传营销全流程、高标准操作,配蒙文、绘插图、增加音视频以多媒体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周密论证、精心打磨,只为能打造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关于书名,我有几点认识:“在国内外有蒙古族后裔生活居住的地方,都能在歌声中听到‘啊哈嗬咿’这四个字构成并穿插于歌词之中的独特的诗意表达。从远古至现当代从未断代,这种独特的情感抒发,始终传承。因为这部诗集所有的诗作都是我的故乡内蒙古的题材,内容涵盖了你能想到和没有想到的内蒙古的代表元素,这里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风情的,对此我都以诗的形式在进行着流泪的解读。而贯穿其中又余音未尽的就是对着天地的声声呼喊,在这喊声中你能诉说一切、释怀一切。我是这样对从未被人解读的‘啊哈嗬咿’进行诗意解读:啊哈嗬咿从远古涌来,就生生不息,唱过四季,唱下泪滴,唱碎风雨。”

  记者:是什么情结让您走向现代诗创作?

  武自然:我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学时代就痴迷诗歌,那时我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学时代,我选的是中文系,阅读了大量中外的现代诗,找到了创作的最佳形式。

  那是如星光一样灿烂的、崛起的、诗群的时代,现代朦胧诗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并影响着一代人,那是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创作并发表现代诗,我探索用丰富多样的手法和意象来表达内心世界,成为当时内蒙古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青年诗人。

  内蒙古当代诗歌研究专家、内蒙古大学两位资深教授托娅和彩娜,曾发表过一篇《内蒙古当代诗歌发展纪程》的长文,写到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诗人时,她们有这样的表述:诗人武自然的诗歌《构思》呈现出的象征关系十分复杂,懒腰、红樱桃、彩虹、桥、一只手、绿草帽等多重的意向和多重的象征叠加在一起,而且意向间的比喻关系也非常微妙;诗人武自然在多种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诗歌的艺术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我的诗在家乡内蒙古报刊发表得很多,创作灵感集中爆发,被誉为“崛起的诗人”,在当地已产生了影响。那个年代,全国文学热,尤以诗歌热更猛烈些,自己结集出书的人很多,打印的少,油印的多,虽然没有书号,但作为文学青年进行交流的独特方式,大家乐此不疲。那时,怀揣诗人的梦想真惬意。

  记者:《啊哈嗬咿》诗集中有的作品被谱曲传唱开来,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武自然:《啊哈嗬咿》《亮丽北疆》《陶爱格之歌》是我的诗集《啊哈嗬咿》中的三首诗歌作品。《啊哈嗬咿》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这三首作品在研讨会现场进行了首唱发布,作曲分别由蒙古族资深作曲家呼格吉夫、蒙古族国家一级作曲家斯琴朝克图、青年作曲家罗艺达担纲,歌曲分别由乌云曹布道、齐峰和塔拉、白音、朝鲁演唱。在现场,梅林组合身着蒙古族盛装声情并茂地演唱了《陶爱格》,青年曲作家罗艺达也用歌声为研讨会送上了祝福。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这样评价《啊哈嗬咿》:诗人武自然出生在内蒙古,这本诗集实际上写的是他对草原生活的独特感受。是贡献给中国当代诗坛独特文本诗人,值得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张雪)

武自然:“这个奖项属于所有热爱诗歌的人”

2021-12-22 14:09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