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贫困户王先魁脱贫记

2020年12月01日 15: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1月17日凌晨,立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洋洋洒洒飘落在积石山大地上,山川田野银装素裹。下午时分,空气中还裹挟着阵阵寒冷,关家川乡李家山村村民知情大会召开。村委会院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寒冷挡不住人们参会的热情。在这场会上,全村68名农村党员和群众受到表彰。脱贫户王先魁名列表彰榜上,乡亲们围在他跟前,摸着他胸前印有“内生动力提升户”的大红绶带,夸他的好日子开始了,而他也乐得合不拢嘴。

  “扎心”的贫穷记忆

  王先魁以前是村里有名的“穷汉”,穷得不敢有好想法,穷得抬不起头,一家3口人住在父辈留下的土坯房,成日望着被雨水冲刷得像犬牙一样残缺的土墙壁、院外的沟壑和飞扬的尘土,操心着9亩多小麦和洋芋薄田。每年春耕结束后他就跟着村上的同伴外出打工干点零活,两个月后回家割麦子,拾柴草,蹲村头。

  6年前的一天,王先魁所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关家川乡李家山村,来了县上、乡上的很多领导和干部,召集了村社干部和全村群众开会。在会上他得知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一场精准扶贫一号工程正在全国启动。他回忆说,那天的会上说了好多扶贫好政策和发展项目的事,但他心里压根就提不起精神来,尽管政策好,但穷在骨子里的李家山村也能发展?这一座连一座的山丘是他们的穷根,难不成把这些个山都挪走?他怎么也不相信。用他的话说,能够吃饱饭,穿新衣有可能实现,但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他不信,他觉得富裕的日子这辈子跟他无缘。就这样,每次开会时他都是“腰来腿不来”地最后一个到,找一个小角落坐下来看看“情况”。

  群山挡住了出路,阻隔了发展,李家山村的群众把穷根扎在心里。

  把脉问诊,找病因挖穷根。精准扶贫一号工程成为了积石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干部群众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深深牵动着中央、省、州各级党政领导的心。

  “心动”的不眠之夜

  王先魁经常见到了省、州、县乡干部白天进村入户,下山沟走地头,晚上住村委会开会到半夜;他也见到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和广场修好了,乡亲们的土坯房陆续拆倒后盖起新房子,有的还建成了小洋楼;他见到村庄道路拓宽修好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巷道,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坛里种上了花,卫生干净了;他见到乡亲们家里牛羊猪鸡圈舍盖起来了,一批一批牛羊猪出栏销售,大家开始能在家门口挣钱了。他说最让他“扎心”的,是他见到跟他一起玩大的王海英不仅家里盖起了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而且用手机上网买衣服的事。他穷得不敢想的好日子让伙伴过上了,而他还在纠结吃饭穿衣。

  这件“扎心”事让他夜里睡不着觉了。望着黑乎乎的屋顶,脑子里想着驻村干部张寅玮和村支部书记豆小云动员他修房子、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和发展牛产业时所说的话。回想着乡亲们脱贫发展的一件件事,他觉得他的穷根其实就在自己心里——自己吃着国家给的低保金,享受着医疗保险和临时救助,而自己什么也没干。他越想越觉得自责和懊悔。他再想起村上开的几次以“干什么让老百信来说话,怎么干百姓说了算”为主题的村民知情大会和“两户”见面会,会上讲的都是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的好政策、好措施,包括建房修路、技术培训、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教育卫生,件件都是向好的贴身事。

  想着想着,那夜他彻底地失眠了,也“动心”了、“变心”了。此时最让他振奋的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了,妻子石成花见到他特意洗了一阵脸,还收拾了胡子和头发,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一阵后,就去村上找领导说修房子、参加培训和发展养牛产业的事。

  村上给他梳理讲解了危房改造、庭院整治、劳务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各项政策,句句都是他急需治愈贫困症结的良药,条条都是发展致富的“干货”。

  “今年我的腿好多了,我先把家里的旧房子拆了重修,再搞些营生,增加家里的收入。”王先魁把想好的事跟村里干部讲了。村干部也看出了他心中确实有了脱贫的想法。

  “给力”的帮扶实事

  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乡包村组长和村两委班子在村上多次开会研究,拿出了王先魁等建档立卡户的帮扶计划,上报上级部门落实精准脱贫各项惠民政策。

  因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王先魁右腿受伤骨折导致二级肢体残疾,扎着钢钉的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被村上评为低保户。2014年到2018年,他家共得到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43000元,王先魁的破旧房子先后拆旧建新,院落、围墙、大门也改头换面,就连破烂的牛棚圈舍也一并重新规划修建,房前屋后的羊肠小道进行了拓宽硬化。2017年儿子王得海考入河西学院,得到了特困大学生补助金。2018年,村上成立了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批的良种基础母牛从外地运来,合作社大棚里的牛膘肥体壮,毛亮眼明。村上把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王先魁是第一批参加实操技术培训的人。自那以后,王先魁有事没事爱往合作社牛棚里跑,看饲料怎么喂,水怎么给,天天学习养殖技术。

  家园修好了,圈舍盖起来了,2018年,王先魁用凑出来的钱买了2头基础母牛,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顾,2头牛都怀孕产下犊子,王先魁夫妇喜出望外,忙完地里的活就扎进牛棚里添草加水。2019年他家的牛棚里再次添下2头牛犊,棚里共有了大小6头牛,家里的5亩多地里栽植了花椒树,他又得到了养殖业补助金8000元、特色林果业发展补助5000元。

  2019年,王先魁加入了村上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10月,他作为股民参加关家川乡富民产业合作社联合社股东大会。会上,王先魁和同来参加大会的与会人员认真听取说明和联合社章程修订草案,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表决了两项重要事项。这是王先魁参加的第一场决议自己收入利益的大会,他认真听着合作社联合社各成员社资金占股及分红规则和联合社章程,心里盘算着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的事。

  “前几年我因腿子骨折,无法从事生产劳动,是村里的贫困户,乡上给我安排了二类低保。现在,儿子学得了装潢手艺。2019年我干起了牛养殖业,家里的收入高了,全家脱贫了。这两年通过养殖业我一年有了2万多元的收入,以后我想扩大养殖规模,愿望是发展到存栏15头基础母牛,进一步提高家庭收入,过上更好的日子。”王先魁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王先魁家牛棚再增添2头牛犊,现在大小已经8头牛,家里还得到了产业发展贷款40000元。昔日的穷汉王先魁如今住着新房,儿子在教学实习,圈里牛儿膘肥体壮,门前玉米棒子晾晒了一大场,两口子脚下生风,忙得不亦乐乎。

  屋里茶几上“内生动力提升户”的大奖牌擦得铮亮。“党的政策好,干部好,医活了我的心,拔出了我们的穷根。我现在的奋斗目标就是把牛养到15头,再滚动循环,供儿子读完学业,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韩玉良)

(责任编辑:张雪)

贫困户王先魁脱贫记

2020-12-01 15: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