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新型城镇化怎么建?杨伟民、刘世锦、尹稚解析

2020年08月25日 07: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5日讯(记者 马常艳)8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和城市中国计划联合举办的“2020年城市发展论坛”在线上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表示,城市发展要树立空间理念和原则。一是城市发展本质上是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人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三个发展”的均衡,空间发展既要在全国意义上考虑,也要在特定空间考虑。二是城市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三个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是为了市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人的发展也要同自然的发展相协调。三是制定政策要区分不同的城市概念,区分好行政区、城区、中心城区或建成区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施行精细化的政策和治理。四是城市定位要清晰落实到不同的空间,不要简单地说本市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应该说城市的哪些空间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五是城市发展要尽可能划小空间单元,根据不同的事项划分不同的空间单元来制定和执行政策,避免“一刀切”。

  “绿色城镇化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刚性,一旦选择错误,纠错的成本极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演讲中上说,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在实施绿色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核算和绿色技术。绿色核算是绿色发展的基石,绿色发展特别是绿色城镇化必须要过绿色核算这一关,特别是生态资本、服务价值“算账”这一关,要解决生态资本服务价值可度量、可核算的问题,进而解决可货币化、可交易的问题。绿色技术,是指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技术,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向全社会推广一批比较成熟、能够产生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绿色技术,将这些技术列入绿色发展。在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1世纪城市倡议主任Matthew E. Kahn表示,中国城市处于从工业城市到新技术城市转型时期,人力资本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总体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力资本,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提出了更高需求;绿色城市建设以及加大治污投资提升了人力资本生产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十分重要。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会对总体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论坛上指出,新型城镇化还存在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高质量的城镇化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城镇化是未来中国30年-50年的工作核心。以人为核心的6大核心内涵、5大战略任务和5大改革领域,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一个大的基本格局。未来15年-30年内,在严守粮食、生态、文化、能源、边疆安全基础上,以全球城市、国家与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发展优势地区为主体,构建“四横三纵”为主骨架城镇化战略格局,形成一个覆盖千万级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城市布局体系,是要达成的任务。

  对于新加坡的城镇化经验,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新加坡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次冲击中,新加坡能够保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不断适应世界的变局,其中一个动力就是韧性。韧性城市一定是能够重新复苏并且变得更加强大的一个城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良好的治理和长期的的政策,并且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重新设计。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需要创新城市体制,同时不断投资于研发活动,加大对国家科研基金会的投入,投资城市的未来。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谈到,可持续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都选择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形成了“重物轻人”发展模式,积累了不少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新区作为调整城市空间机构和拓展增长空间的有效方式,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新区把绿色生态、智慧宜居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未来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全景是怎样的?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论坛上表示,都市圈化是中国城镇化空间新特征,表现为大型化、中心化、跨城化,以都市圈为核心的产业“三二一”逆序化分布,和价值链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未来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全景将呈现城市群、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四大形态。

(责任编辑:冯虎)

中国新型城镇化怎么建?杨伟民、刘世锦、尹稚解析

2020-08-25 07: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