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经济聚焦:发挥新型城镇化带动作用丨政治局会议解读

2020年08月11日 10: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这一要求,对于我们理解下半年工作,特别是谋划‘十四五’和面向现代化的城镇化、城市和区域发展趋势和重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立足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明确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对城镇化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时期的重大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方向性总结。

  我国仍处在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当中,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也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冯奎认为,以人为本推动城镇化,能够有效地拉动投资与消费。比如建造农民需要的住房,由此联带的投资效应就很显著;推动农民变成新市民,由于人口集聚就可以产生城市经济的细分需求等等;改善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同样既具有投资拉动意义,也具有促进消费的意义。反之,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主线,城镇化就会演变成“房地产化”“土地城镇化”等等,就有可能出现无效投资现象,消费难见起色,各类资源可能就会产生浪费。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比如,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要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着眼满足群众改善生活品质需求,要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要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等等。

  以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为例,当前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2/3左右。加快推进县城尤其是城市群地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能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也能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带动小城镇发展;既可以形成当期投资,改善的公共设施又可吸引产业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形成乘数效应。

  再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将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除了本身所产生的更新改造投资以外,还会带动上下游多个行业的产业发展,并带动居民户内改造、装饰装修、家电更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此前表示,从空间角度看,今后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初步估算,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城市群与都市圈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七成以上,未来新增城镇化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与都市圈范围。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基础性、迫切性、全局性、长期性意义均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讲,稳住城市群与都市圈,就是稳住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冯奎表示,综合来看,中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核心城市的承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县城等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特色与差异化分工优势需要进一步形成;城乡要素需要进一步实现自由流动,乡村发展滞后的局面需要得到缓解;城市群、都市圈内部基础设施与要素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说明,城市群、都市圈的成长性强,发展的后劲足、未来的空间巨大,是投资建设的重点。

  在冯奎看来,我国城镇化的作用与历史使命远未完成。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等作为城镇化主体,充分释放城镇化的综合效应。(经济日报记者 熊丽)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