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杨坚:中国已成为区域性金融强国

2019年12月09日 16: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2020年经济工作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用全球视角看,金融业如何加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就此话题,经济日报记者访问了国际知名金融专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杨坚。

  2016年,杨坚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访问研究员,作为技术领衔,与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合作,就“全球视角下的中国金融机构间金融冲击传递”这个课题做了深入研究。几经修改后,今年12月最终发表的英文论文《国际溢出视角下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网络的首次分析》引起广泛关注。

  杨坚表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也必须更好依靠科学研究,实施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识别的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前瞻性, 针对性, 有效性”。 从2012年开始,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者使用“依赖数据”一词描述他们货币政策的决策方法。也就是说,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政策决策者必须根据最新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现有的经济展望进行必要修正,才能做出适当决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提出深度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十分适用。

  比如,这次研究第一次为2018年的银保监合并提供了明确的实证证据。在2008-2015年期间, 从金融风险传递角度看,中国的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表现很相像。 这支持了银保监合并的机构改革,并且对于更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防范非银金融机构引发的金融风险有很大意义。同时,从国际上看,也符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反思并加强内部有效统一金融监管协调的国际改革趋势。

  中国金融业基本是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的影响力让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相形见拙。过去十年,中国国有银行发展稳健,有四家中国国有银行一直排世界前十大金融机构,也常常占据福布斯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的前十名。

  但2008-2015年期间股票市场的数据分析表明,股份制银行可能会引发更多金融风险,成为主要风险传递者之一。股份制银行在资产管理上承担了过多风险。 根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数据, 2012年至2015年期间,风险理财产品占四大国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很小,稳定在约2%,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持有量则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大幅增加,到2015年达到约20%。也就是说,系统性风险隐患,某种程度上基本都与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有关。

  杨坚表示,各种金融市场的数据,如果经过正确处理分析,确实能够提供非常有用的前瞻性信息。另一方面, 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研究都表明,较高频率数据的使用,对于及时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很重要。这一点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充分关注。

  杨坚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市场化利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准货币供给等中国货币政策有关措施, 和在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特定因素,对于中国金融机构风险传递扮演着截然不同但又都很重要的角色。 比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不能根本分开,货币政策必须配合金融稳定。显然,近几年中国央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其次,仅仅宏观层面政策因素,不足以完全防范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微观层面的审慎管理也是必须的。因为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特定因素决定一个金融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影响。由此可见,2017年以来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并压缩金融机构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等,这些都是能够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正确措施。

  “中国金融部门,虽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开放,但中国已经成为区域性金融强国!” 杨坚说,这一发现为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金融全面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他的这项研究结果清楚表明,中国对亚太地区的另一大国日本的金融部门净影响非常显著。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因此,主要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部门对中国金融部门也存在着明显的金融风险传递。这说明在目前进一步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关注中国国内状况,也要及时关注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外,目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中强调很多因素,包括体制因素,但人才机制也非常重要,须加重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责任编辑:何欣)

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杨坚:中国已成为区域性金融强国

2019-12-09 16:5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