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扶贫:探路行远渐至深处

2019年10月24日 11:11   来源:消费日报网   

  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上,更需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发放扶贫再贷款、设置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营业务中心……一项项瞄准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扶贫创新之举正酝酿生发、拔节生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着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全国各地涉农金融机构近年来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促使多元化的优质金融服务走进农家,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感受到满满的“金融获得感”,擘画出农村金融发展新图景。

  为全面展示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果,将借助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国研经济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暨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分论坛”在京召开之机,有关参与单位将同期组织举办“中国农村金融扶贫成果展”。展出时间为11月30日至12月1日。

  又见金融“活水”入村来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正流向田间地头,“输血+活血+造血”一体化扶贫的新路径愈加清晰。

  “虾子辣椒吼一吼,全国辣椒抖三抖。”走进“世界辣椒之都”贵州省遵义市新浦新区虾子镇,红彤彤的辣椒堆成了一座座小山,运输的车辆往来不停,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鲜香辣味。

  这片红火热闹之景,离不开中国农业银行贵州分行创新推出的“椒农e贷”,目前已累计在当地投放贷款2765万元。除“椒农e贷”外,围绕贵州省做大做强深度贫困县“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农行贵州分行还推出了“烟农e贷”“韭黄e贷”“茶农e贷”等58个农户网络融资产品,打造了独具贵州特色的“惠农e贷”产品包,持续为贵州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类似的故事时刻发生着。为解决散户因缺乏有效担保物的融资难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以“互联网+大数据+全产业链”模式,针对福建产业特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涉农信贷产品,持续推出“闽”字号系列融资产品,全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像“闽茶贷”,以企业经营结算量及销售订单额为测算依据,以信用方式办理,到目前已为福建茶企提供融资支持近3000万元。

  在秋意浓浓的燕赵大地,针对承德宽城板栗集群,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灵活运用“板栗通达”产品,五年来,先后向宽城20余家板栗合作社发放贷款6000余万元,为近千名板栗种植农户脱贫致富提供了金融支持。针对张家口坝上马铃薯种植集群,该行升级打造“2.0版薯业通宝”,为17家种植合作社共计投放5000万元的普惠金融贷款,推动金融支持产业扶贫。

  广袤的大草原上,牧民们骑着马儿来了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相关政策,已屡见不鲜。这缘于自今年6月开始,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启动“千乡千队,万村百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聚力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

  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推出“驻村第一书记合作”“平台合作”“产业引领”“能人带动”“信用村镇”等五大模式,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强化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服务支持,加大产业扶贫支持力度,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截至2019年6月末,邮储银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含已脱贫人口贷款、带动服务贫困人口的贷款)余额739.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7%。

  再将目光投向东北黑土地,更多精彩案例正在涌现。辽宁省农信社理事长助理李皓介绍称,辽宁省农信社近年来分别在义县启动“亿元贷款千人脱贫”项目,在朝阳市、彰武县启动“政银惠农贷”合作项目,在建昌启动“光伏贷”项目,为彰武县十万亩草原生态建设配套金融服务等,筑起了金融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的这场战役中,不止有各大银行主动深入一线,证券公司也在不断深化帮扶力度,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中证协日前发布的《2018年度证券公司精准扶贫专题报告》显示,自2016年8月中证协发出“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行动倡议以来,截至2019年6月,已有101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285个国家级贫困县,70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106个深度贫困地区。而在“一县一企”产业扶贫行动中,自2016年至2018年,证券公司帮助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已达2026余亿元,帮扶效果明显。

  探寻金融精准扶贫更优解

  “目前,金融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做得很好,有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扶贫金融债等,每年有过万亿元的金融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相关的项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认为,“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生力军。”

  如扶贫小额信贷,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这个世界性难题,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问题,提升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贫困户增加收入和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双赢,推进了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和金融环境改善。

  虽已百花齐放,但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探索仍须继续。

  近日,国研经济研究院牵头对全国农村金融领域精准扶贫的相关情况开展问卷调研,组织专家组分赴部分省市开展实地调研,在发现金融机构立足行业优势参与脱贫攻坚的创新智慧,总结各地金融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的同时,为探讨和破解农村金融困惑,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策略参考。据了解,农村金融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将在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2019农村金融创新峰会暨扶贫成果博览会上正式发布。

  “谋划金融扶贫工作既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施策发力,又要统筹兼顾脱贫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调研中,辽宁银保监局处长白玉辉坦言,据测算,辽宁银保监局辖内法人银行机构的资金成本高达5%—6%左右,而扶贫小额贷款执行基准利率(1年期、利率4.35%,1年—3年期、利率4.75%),“扶贫小额贷款的成本和收益严重不匹配,成本高于收益,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

  白玉辉建议,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全部扶贫小额贷款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同时对符合其他条件但没有财政贴息的贷款,也建议给予贴息,切实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同时,建议完善风险补偿金管理制度,及时按合作协议履行代偿义务。建议加强对相关银行机构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税收优惠、政府奖励等措施,确保扶贫小额贷款综合收益能够覆盖贷款成本,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实现商业可持续。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要强化金融扶贫政策协调,将金融扶贫资源“拧成一股绳”,鼓励和引导区域性地方金融机构在精准脱贫中发挥好示范作用,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从扶志、扶智等层面帮助贫困地区彻底脱贫,打好金融精准扶贫“组合拳”,让金融扶贫效果“更上一层楼”。

  共创农村金融“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走过了一段极为不平凡的艰难历程,在体制机制、组织体系、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优惠和引导政策频出,我国已建立多层次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三农”金融服务方式愈发创新,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步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534.4%,11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6.5%。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

  尽管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还没有实现根本改变。据中国社科院研究分析,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如何全面、有效地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和资源,从而使广袤农村大地上的终端消费者能够真正获益,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强调,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要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描述称,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担保,以及互联网机构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关系,更多是在合作。“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化慢慢向一个有机的生态模式在演化,这个模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整体的模式。所以,未来组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更合理的,既实现既扩大覆盖面,同时又维持商业可持续性。”

  “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据了解,以“推动农村金融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19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峰会将邀请相关部委和权威专家围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5G时代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期待在希望的田野上携手共创农村金融“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张雪)

金融扶贫:探路行远渐至深处

2019-10-24 11:11 来源:消费日报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