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甬库团结村: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2019年10月08日 06: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甬库团结村新建的安居富民小区。 本报记者 马呈忠摄

  宁波市在甬库团结村援建的幼儿园,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学前教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马呈忠摄

  60年前,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甬库团结村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沙包,仅有的几棵白杨树是村里突出的标志。60年来,在团结村生活的多民族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把昔日的沙包窝建成了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秋日南疆,硕果累累,丰收喜人。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甬库团结村的石榴籽广场,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各族村民种下的杏树、苹果树、石榴树、葡萄树等已挂满了成熟的果实,红、黄、绿、紫多个颜色分外惹人注目,点缀着今天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一棵树“长”成一个村

  甬库团结村,原名叫莫玛铁热克村。近两年受益于浙江宁波市的无私援助,改名“甬库团结村”。 莫玛铁热克,维吾尔语意为“一棵树”。甬库团结村66岁的村民买买提·阿皮孜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有几家农户搬迁到这里时,四周高低起伏的戈壁沙包间,只有孤零零的几棵白杨树。 1961年,兰新铁路基本建成后,不少铁路工人响应国家号召,留下来成为村里第一代村民。据村民王明银说,当年他的父亲王金玉等上百人拖家带口来到甬库团结村开荒种地。每年春天,村民们都挥着坎土曼,平整土地,修建大渠,引水排碱。 买买提·阿皮孜清楚地记得,他和发小王明银等人小学毕业后,便挑起箩筐跟着父母干活。“那时,大人们每天挣七八个工分,我们小孩每天有三个半工分。”如今头发花白的王明银经常和买买提·阿皮孜聊起往事。 “真是赶上了好时代,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买农机有补贴,滴灌浇水施肥省时又省力。以前一年种几十亩地,现在一年种几百亩地。”王明银说,“党的各种惠农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每家都住上了安居富民房,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啥差别了。” 1982年,村民孙成忠在甘肃永昌老家的大哥,赶着马车带着家人来甬库团结村看望孙成忠一家。当看到在沙漠边缘种地太艰苦,种粮食产量又低,大哥劝孙成忠回老家,在老家生活种地都比这里好,可孙成忠没有同意。 4年后,孙成忠往内地销售红枣路过老家。大哥得知孙成忠通过种棉花和做生意在村里率先买了电视机和自行车,认可了孙成忠当初的选择。

  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秋日里,甬库团结村的夜晚依旧忙碌。 结束了一天辛苦劳作的艾合买提·格力,顾不上休息,赶到汉族兄弟孙志宝家,看望生病休养的汉族爸爸孙成忠。 “喜欢吃拌面,这是妈妈的味道。”看到艾合买提·格力进了门,孙志宝立即去给母亲打下手,很快做好了一碗哥哥艾合买提·格力最喜欢吃的拌面端上来。 今年43岁的艾合买提·格力,幼年丧父,家里生活困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7岁的一天,饿着肚子的艾合买提·格力蹲在孙成忠家的院墙外哭鼻子,闻声赶来的孙成忠把艾合买提·格力领回家,端上一碗拉面给他吃。 “那是我吃过最香的拉面,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端上来,我感动得哇哇大哭。”从那一碗拉面开始,艾合买提·格力就和孙成忠一家一起生活。在艾合买提·格力结婚那年,孙成忠拿出5000元帮他置办家具。 “孙成忠像父亲一样看着我长大结婚,我要像儿子一样陪着他。”2008年孙成忠因车祸住进了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医院,当时孙志宝还在天津上学,艾合买提·格力决定自己留在村里帮忙种地,让妻子去乌鲁木齐照顾孙成忠。2018年孙成忠患病,艾合买提·格力两口子把孩子放在邻居家,一起到乌鲁木齐帮助照顾孙成忠。 “村里的维吾尔族兄弟也是我们家的恩人!”孙志宝告诉记者,1961年父亲孙成忠跟随父母从甘肃来到新疆,定居在甬库团结村,与同村的尼亚孜·奥兰木夫妇成了朝夕相处的邻居,两家关系很好。 一年后,孙成忠的母亲去世,尼亚孜·奥兰木夫妇主动帮忙抚养照顾孙成忠兄妹长大成人。 半个世纪以来,像孙成忠、尼亚孜·奥兰木、艾合买提·格力这样的民族团结故事,在甬库团结村一代又一代村民间不断传承发扬。 王明银和买买提·阿皮孜是40多年的老哥们,年轻时一起挖大渠、种棉花,到内地做生意,现在两家人依然好得像一家人一样,谁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送给另一家品尝。 如今,两家的儿孙也成了好朋友,延续着两个家庭40多年的感情。王明银的儿子王双剑说:“我们从小玩到大,一起生活。我也会把两家人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也要像我们一样亲如一家。”

  从“贫困村”到“样板村”

  今年4月份的一天早上,村民阿扎担木·萨乌提看到自家地里有村民自发来帮忙种甬库团结瓜,激动得立即给在乌鲁木齐看病的丈夫打电话,让他安心看病,不用担心家里。 甬库团结瓜又叫甬甜5号甜瓜,是2018年浙江宁波市援疆干部帮助引进的新品种,瓜形小,耐干旱,特别适宜在当地种植,更适合在超市销售。去年团结瓜一上市,很快销售一空,阿扎担木家每亩地增收2000多元。

  “团结瓜种子1公斤8000元,但宁波援疆指挥部免费提供给我们。种团结甜瓜还能再种一茬玉米。”阿扎担木说。 据介绍,去年甬库团结村在500亩小白杏基地套种了300多亩团结瓜,按照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种植,农户收益颇丰。今年村民们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种瓜的积极性很高。 60年来,甬库团结村从开荒种植单一种粮食作物,到如今粮棉瓜果齐头并进,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每天清晨,53岁的村民王小军都会到邻居马木提·艾德热斯家的新牛圈里,与养牛合作社其他成员一起协作添水、加饲料、打扫卫生,喂完了牛,再下地侍弄棉花。 今年75岁的马木提·艾德热斯从生产队的时候就养牛,包产到户后,他开始自己养牛。到1993年,马木提·艾德热斯养的牛已经有30头了,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可是马木提·艾德热斯仍不满足,他告诫自己,一个人富不算富,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 从那时起,马木提·艾德热斯开始鼓励带领各族村民学习牛羊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将养牛经验传授给大家。有些村民家里没有牛圈,他就把人家的牛带到自家牛圈里免费饲养。谁家的牛生病了,他也会第一时间来帮忙救治。 有一次,汉族邻居姬志超家的牛吃了苜蓿,肚子胀得厉害,大家都以为牛没救了,经马木提·艾德热斯检查治疗后,没过多久牛竟然好了。 几年前,靠种植棉花有了些积蓄的村民王小军和刘大礼,找到马木提·艾德热斯合伙成立了养牛合作社。可合作社在发展中却遇到了难题,马木提·艾德热斯家的老牛圈太小,养不了太多牛。 库车县和宁波援疆指挥部了解情况后,很快下拨了4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建起了一个养殖功能完善的新牛棚,可供同时养殖50头牛。2018年,合作社养牛收入达到 10万元。目前,村里共有4家畜牧合作社。 从单一种粮食,到种棉花、栽瓜果;从零散养殖,到成立养殖合作社: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政策,让甬库团结村31户贫困户在1年多时间里实现了脱贫。去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0900元,今年预计将达12000元。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援疆资金帮扶下,甬库团结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去年,库车县和宁波援疆指挥部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将甬库团结村打造成样板村示范点,依托村庄中心区建设,按照3A级旅游景点标准,新建了富民安居房、村文化礼堂、旅游集散中心、村史馆、石榴籽广场等,并对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行改造、提升,美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团结村明天会更好

  听父亲说村里已经变成3A级旅游景点后,在乌鲁木齐打工的艾合拜耳·托乎提马上辞掉薪酬优厚的工作,决定回村创业。 回村后,艾合拜耳·托乎提投资7万元租下村口新建的安居富民房,开启了乡村风情农家乐,取名“团结人家”,发展乡村旅游。 在援疆资金的帮助下,甬库团结村修建了库车县为数不多的村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贸市场”)。 “以前打馕自家吃,现在打的馕都卖到内地去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卡哈尔达·吾提家流转了土地,在巴扎的大馕城当起打馕师傅,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 孙志宝大学时学的是日语,毕业后在天津市一家国际旅行社工作。正当他的事业风生水起时,他却毅然辞职回到了村里。 “父亲给我打电话,要带领乡亲种植红枣脱贫致富,但缺帮手,希望我回来。”孙志宝说,“想到村里民族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家乡处处都在变化,我认为村里的发展机遇并不差,就果断回来了。” 看着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外出就业创业,很多出去的人年收入远远超过在家种地的收入,孙志宝却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各种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民尤其是南疆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被村民们推举为“领头羊”的孙志宝,如今正干劲十足地带领大家增收脱贫。 “老一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给我们打下了民族团结的好底子,戈壁滩变成了绿洲和良田。作为团结村的第三代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已扎根在我们的心里。今后要培养好民族团结的第四代人,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孙志宝说。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新时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甬库团结村正在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呈忠)

(责任编辑:符仲明)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甬库团结村: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2019-10-08 06: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