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北京: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年08月16日 07:35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杨学聪 李佳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攻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研制成功碳基光电集成电路,成功研制发射北斗系列卫星……在我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了55.7%。多年来,北京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如今的北京,正以更大力度的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更高水平的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正在建设中的位于北京丰台区的丽泽金融商务区。该商务区拥有全国第一座5G覆盖的商务楼,是北京打造的第二条“金融街”。丽泽城市航站楼建成后,仅需20分钟即可直达大兴国际机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摄

  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创新的出发地,中关村从籍籍无名的京西小村,变成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其成长和发展的传奇历程,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新发展的鲜活例证。

  受益于创新发展这个“发动机”,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39.5%。

  北京正以更大力度的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以更高水平的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关村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迎来“春天”气息的沃土。上世纪50年代,坐落于中关村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里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近30位中科院院士,“孵化”出一批新的核科学研究机构。

  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开办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此后,科技人员和高校院所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1987年底,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148家,被称为“电子一条街”,此后走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阶段,如今的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十六园”格局,全球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发展,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目前,示范区已汇聚近万名外籍人才和3万多名海归人才,聚集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约3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0家在示范区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核心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的WAD、NTIRE等3项挑战赛中击败世界知名科技巨头,获得6项世界冠军;国联万众公司开展“5G通信用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核心芯片产业化”技术研发攻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关村,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更是自主创新的“主阵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中关村示范区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新作为,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上有新作为。”

  在中关村的带动下,北京也在用数不清的“首创”和“第一”,向科技创新之城不断迈进。

  北京有最引人关注的发明: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全球首次发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建设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为高效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北京与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个部委和单位组成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分年度滚动实施的工作方案及项目清单,以及28个监测评价指标。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北京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18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居全国之首。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总额的28%,为全国第一。

  截至2018年,北京累计建设300余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全面参与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航空发动机、深海空间站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撑。

  一个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壮大,需要前沿产业聚集、原始创新能力的勃发。守着我国科教资源“富矿”的北京,不断推出有力举措,促进央地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2018年4月26日,《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发布。当年,高校与在京企业技术合作项目达1505个,项目总金额5.5亿元,在京新孵化成立科技型企业40家。

  2019年上半年,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又转化落地了一批项目。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说,他们所做的“就是围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抓好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3个方面的创新。”

  多年来,北京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如今的北京,正围绕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科研投入、金融服务以及海外人才落户等方面进行改革突破,一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辐射全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李佳霖)

  西城区:打造金融科技高地

  “北京西城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完善,有36家境内上市公司,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8%;全区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105万亿元,增加值对全市金融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北京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说。

  从1993年10月国家批复建设金融街,核心区2.59平方公里的金融街现已成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首都金融业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全国的40%,区域人民币支付业务占全国的40%,外币支付业务占全国的60%。

  “金融街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决策监管功能上,总部经济优势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广阔。”北京西城区金融街服务局副局长卢五星说。

  金融街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总部聚集区,区域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800多家,总部企业175家。

  2001年,中关村西城园成立,如今已拓展到10平方公里,涉及西城区11个街道辖区。西城园以首都功能核心区空间为载体,以提升科技、文化、金融和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为导向,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基点,构成了以金融科技为主导产业、以文化科技和数据产业为重点产业、着重培育知识产权和新能源的产业布局。“其特色是支撑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务型园区、多元素融合驱动的创新型园区和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的集约型园区。”中关村西城园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马红萍说。

  西城园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北京“设计之都”的核心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园中园。

  经过18年的发展,西城园逐步形成创新服务模式,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目前,已有600家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企业落户园区,截至2018年底,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33家。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关于全面推进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西城区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标志着“金科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30日,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

  “金融街和中关村强强联合,相互融合赋能形成的金科新区,将为金融与科技产业发展带来深度变革。”卢五星说。

  一年来,金科新区建设吸引了建信金服、光大云缴费、中移金科、金控集团、爱保科技等41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与北京市西城区签订协议,注册资金近700亿元。

  如何以全球视野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西城区多措并举大力度推进金科新区建设。出台《关于支持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从降低企业成本、支持优秀人才发展、促进国内国际交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目前,“金科新区”已发展成国内具有综合领先优势的金融科技创新区域,并形成一系列面向全球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区域之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海淀区:构建“创新生态雨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市海淀区诞生了中国科技创新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只政府引导基金……海淀区占据着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领先地位,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是一个把创新基因融入发展之路的科技大区。

  把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着力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热情和活力,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定位,构建以创新合伙人关系为支撑的“创新生态雨林”,海淀区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2月,创立仅3年的地平线公司宣布,已获得约6亿美元B轮融资,公司估值30亿美元。

  这些振奋人心的创业故事,在海淀区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海淀区赋予各种创新主体“创新合伙人”地位,不断构建“创新生态雨林”,为创新发展厚植沃土。

  早年布局的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重大科研、教育等基础设施,为海淀区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淀区提出“创新合伙人”概念,并整合科学家、高校、高新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种创新资源,赋予“创新合伙人”地位,再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围绕企业痛点难点提供服务。

  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例,这些企业最大的难题是缺乏让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海淀区由此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集成“人工智能15条”。2018年底,海淀区宣布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并在全区40个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地平线公司作为海淀区政府的“创新合伙人”,就是参与者之一。

  创立19年的北京千方科技股份公司也是海淀区政府的“创新合伙人”。海淀区正在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开放式自动驾驶示范区,示范区北至沙阳路、东至上庄路、南至温泉路、西至聂各庄—北安河路。目前,千方公司正在这一范围内安装车路协同设备,示范区预计于2020年建成开放。建成后,这个测试场将成为全国最好的智能驾驶开放测试场。

  从最初的“伴行人”,到后来的“铺路人”“组织者”,随着角色的转变,海淀区政府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能力也日益增强。

  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市场主体28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占51.4%。在海淀区,每成立两家企业,就有一家是科技型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海淀区政府明确,要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做大做强。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要抓住5G商用重大机遇,推动互联与物联技术和模式创新,前瞻布局5G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实现5G时代率先领跑。

  全国首个“5G+AIOT(智能物联网)智慧社区”——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北园小区日前已亮相。“5G网络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高密度等传输特征。就拿人脸识别来说,在5G时代,因摄像头抓取的细节更丰富,传输内容更多,即使只看人脸局部,也能识别比对,效率大幅提高。”承担该智慧社区建设的特斯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赵立说。

  “拥有340万人口的海淀区,要想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走科技发展道路。今年,海淀将在全区40个社区开展智慧化建设试点。”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巩振文说。

  通过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原动力,做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织者等多项举措,海淀经济因创新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今年一季度,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51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2.3%,同比增长7.4%,已连续13个季度保持7%以上的增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佳霖)

(责任编辑:刘江)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北京: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08-16 07:3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