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外开放全面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

2019年05月30日 15:1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北京第一大产业,金融业不仅推动了北京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高质量管理。”5月30日,被誉为“中国金融的风向标”的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召开,会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今年1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继续开展和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把金融业开放作为新一轮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重点,正在实施的177项开放举措中,涉及金融业的有47项,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涵盖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等方面。

  近年来,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支持北京发展高质量的金融产业,支持国家金融业改革开放政策在北京落地,支持金融街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的建设。

  “过去几年,我们积极支持一些评级公司,还有一些国际上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北京落地。取消了北京市企业银行账户的许可,优化北京金融环境,在中关村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和外债便利化的政策试点,积极支持北京市试点跨境人民币业务,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和统一查询,提升了企业获得信贷的便利度。”易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支持资本项目便利化的政策试点、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等政策在北京落地。

  易纲认为,“金融街集中了我们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的总部。近年来,金融街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日益完善,已经成为集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清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等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在金融管理的能级、金融机构资产的规模等方面,处于国际的第一梯队。”

  可以看到,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优化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的配置,促进了科技创新的进步,更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成果不仅使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获益,也为国际金融业携手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当前正值在北京举办服务业博览会,前不久国务院批准北京作为服务业改革开放综合的实验区,金融业在整个服务业当中举足轻重,所以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对于整个北京乃至全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出重要的贡献。

  王兆星指出,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国银行业、保险机构在华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共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215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41家外国银行法人,115家外国银行的分行和153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营业机构已经达到982家。

  同时,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和14家外资保险中介机构,下设分支机构达到1800多家。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3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了跨境经营的优势,不断加大在华的资源投入,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体系,其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其资产份额所反映的价值。”王兆星说。

  此外,在优化证券金融服务结构体系,拓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渠道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提出两点建议,即推动证券金融服务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开放和创新融合水平。

  阎庆民指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机构体系。北京地区的证券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众多,对外开放程度高,形成了围绕资本市场完整的服务产业链,证券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合资公司的占比位居全国前三,从事证券期货业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的数量和执业人员居全国一半以上,业务占比达到70%。在北京注册和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员数量占全行业的四分之一,管理基金的规模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一。

  “这都是北京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阎庆民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引导行业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专注主业经营,提升运营效率,扩大金融的有效供给,助力首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也表示,证监会积极支持和配合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证券期货行业的双向开放战略在北京落地。

  阎庆民透露,除了核准瑞银证券作为全国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之外,还将推进大和证券、贝莱德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京新设投资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金融机构“走出去”,逐步提高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排名,通过打造证券业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充分激发首都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有力地支持、支撑北京服务业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表达了对金融开放的看法。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

  近年来,开发性金融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稳定的发展阶段还是应对金融危机阶段,开发性金融机构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开发性金融的逆周期的调节作用被更多地发现、认可和使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中国经济正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开行将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主动作为,提升和完善供给侧能力,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的开放。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加快投融资的模式创新转变,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二是要防范风险,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加快存量风险处置的化解和提升的合规水平,努力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三是提升银行治理能力。四是推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

  金融机构治理是全球金融治理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实现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如果金融机构自身蕴含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行为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势必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完善全球金融治理,首先需要各金融机构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降低内生脆弱性。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大型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战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更需要在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能力中发挥头雁效应。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当前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既有利于将中国金融治理经验与全球共享,也有利于我们在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中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深化改革,实现自身高质量的发展,既促进全球市场机遇的挖掘和共享,也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

  我们现在要考虑到构建更加合理、平衡的全球金融治理的架构。根据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应当及时调整,持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比如优化SDR货币篮子的标准和发行规则,提高我们新兴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构筑全球金融治理的安全网,加快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体系,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等方式,平滑金融体系的周期波动,优化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案,完善全球金融的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多边机构,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提高全球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约束性,紧跟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完善全球金融监管的知识体系,设计前瞻性的金融监管工具,加强全球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防范金融风险在全球的传染,切实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我们有相应的能力作为支撑,缺乏相应的能力,“引进来”未必接得住,“走出去”未必立得稳,能否经受住来自开放带来的结构性的影响和冲击,取决于中国金融业自身的监管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展业能力。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经营管理水平以风险管理能力为边界,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防控风险的要求更高,要全面地提升主动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合规意识,筑牢风险控制的底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要对标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在同台竞争中切实增强本领,通过真刀真枪的在全球的金融市场里搏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培养和吸引更多国际化的金融专业人才,要以宽广的胸怀实现全球经济金融的包容性增长,要以务实的态度,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完善,要以专业的水准在全球金融规则的重构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钱箐旎)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