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亚评出10位“最美旅游人” 提升旅游“软实力”

2019年05月14日 13:5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4日讯(记者何伟)5月13日,在第九个“中国旅游日”即将到来之时,海南省总工会、三亚市人民政府在三亚湾红树林度假世界会议中心举行首届三亚“发现最美旅游人”主题推选活动颁奖大会。授予三亚大东海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救生员陈忠城、三亚银泰阳光度假酒店客房部楼层服务员李引妹等来自10个一线旅游服务岗位的优秀工作者“最美旅游人”称号。

  据三亚市旅文局局长陈震旻介绍,今年3月5日“学雷锋日”,海南省总工会、三亚市政府启动“发现三亚最美旅游人”主题推选活动,旨在通过这次活动,推选并表彰那些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在旅游第一线的最美旅游人,以他们为榜样,号召全市旅游人向他们学习,以实际行动更好地传承雷锋精神,并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传递给国内外游客,让游客能够在三亚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和感受。“发现三亚最美旅游人”主题推选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反响非常热烈,反映出提升三亚旅游“软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经过前期动员报名、初审、网络投票、综合评审、面试复审等周密的活动流程,从463名参选候选人中评选出最美导游员、最美景区内导、最美前厅接待员、最美客房服务员、最美餐厅服务员、最美旅游司机、最美旅游救生员、最美旅游导购员、最美旅游志愿者、最主办方美旅游守护者等十个类别的100名优秀工作者,并从这100名优秀者中综合推选出具有广泛行业代表性的十名“三亚最美旅游人”。

  当晚,海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郑有基,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震华,三亚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容丽萍,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铁军,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羽飞等省市领导位优秀旅游工作者和“三亚最美旅游人颁奖”;来自三亚市各部门负责人,旅游及涉旅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代表近600人见证了这一表彰盛典。

  海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郑有基表示,旅游行业是窗口服务行业,需要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当前,海南正围绕“三区一中心”的国家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三亚作为海南自贸试验区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排头兵,要打造三亚标杆,扛起三亚担当,在全力推进各项硬件设施升级的同时,更需要提升旅游“软实力”,发展高质量的旅游业。

  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铁军说,去年,仅有60多万常住人口的三亚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2242.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4.73亿元,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82.6%。这样的旅游成绩,与广大的一线旅游服务人员的辛勤工作和优质服务是分不开的。

  陈铁军说,三亚作为海南旅游“龙头”,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进程中,加快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就更显紧迫。三亚在通过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游客提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广大一线旅游从业者将这些新业态、新产品,通过优质的旅游服务传递给国内外游客,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发现最美旅游人”活动专门聚焦于一线旅游从业者,就是因为他们在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铁军表示,下一步,三亚将把“最美旅游人”作为三亚的旅游形象、城市名片进行宣传、推广和展示,在全行业、全社会掀起学习“最美旅游人”热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文明旅游、优质服务示范体系,让优质旅游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宣传他们诚实守信的服务行为、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文明礼貌的道德规范、专业有素的职业技能,展示他们的职业美、品德美、行为美,树立三亚旅游人的良好形象,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尊重和信任旅游人,增强旅游人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和引导广大一线旅游人热爱旅游、服务旅游、奉献旅游,并通过每一位旅游人的服务向广大游客传递三亚热情友善的城市性格,展现三亚城市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以旅游“软实力”的提升助推三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和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