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科幻产业迎快速发展契机 半年产值近百亿

2018年11月26日 06:54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科幻产业苏醒 半年产值近百亿

  本报记者 刘园园

  你今年看了几部科幻电影?买了几本科幻小说?一颗颗遨游于想象力国度的好奇心,关乎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

  11月23日至25日,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在如科幻版崛起的城市深圳召开,主题是“幻想无界,共享未来”。这是全国科幻迷和科幻作家们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国科幻产业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

  迎来快速发展契机

  “中国的科幻事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在大会上说。

  这一论断有数据为证。此次科幻大会上公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仅2018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就已达近100亿,相当于2016年全年的产值,2017年全年这一数字为140亿。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在发布《报告》时总结说:“从2017年到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从平稳增长过渡到快速增长,2018年超越2017年的势头已经明确。”

  放眼全球,科幻阅读有走向衰微的迹象,然而中国的科幻阅读市场却呈逆势复苏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科幻阅读市场产值总和为9.7亿元,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2018年迅速反弹,半年总量已经接近9亿元。

  科幻电影也是大众接触科幻的重要途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0%左右的增长。

  科幻影视有发展后劲

  相比科幻阅读,国产科幻影视的发展后劲更被看好。

  “再等五到十年,国产科幻影视可能会非常繁荣。”科幻作家刘慈欣明确表示,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美国科幻大片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说明中国市场需要这样的影视作品。

  前景虽好,但目前国产科幻电影仍处于艰难起步期。《报告》指出,现在影视机构对国产科幻电影市场前景又爱又怕,导致这个领域“雷声大雨点小”。

  “主要是此前国产科幻电影没有成功的经验,这让影视机构有些不敢尝试。”吴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除了投入成本高,缺乏成功经验,因此风险较大之外,刘慈欣指出了另一个因素:中国缺乏好莱坞那样成熟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这无疑为国产科幻电影制作带来了困难。

  好在,国产科幻影视已经在路上。记者了解到,2019年可能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与观众见面,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吴岩认为,假如这些作品能够取得成功,将会引领国产科幻影视市场快速增长。

  科幻教育浮出水面

  国内的科幻教育也开始浮出水面。

  “随着社会对科幻的关注度提高,有很多科幻相关内容进入教育领域。”刘慈欣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其中包括中学语文教材里出现科幻小说,高考出现与科幻相关的考题等等。

  吴岩介绍,去年,在中小学阶段出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内容是科幻绘画、科幻名作欣赏、科幻写作等等。

  其中既有作为传统课教学补充的校内课程,也有以培养想象力、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课外培训。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以及科幻夏令营、写作训练营也聚集了大量人气。

  《报告》认为,科幻教育,无论是一种事业还是产业,都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这其实是受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在刘慈欣看来,科幻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幻元素进入教育领域。(科技日报深圳11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