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疗行业信息安全敲响警钟

2018年10月18日 07: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超200家三甲医院检出勒索病毒

  医疗行业信息安全敲响警钟

  黑客攻击或致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公安部门和多家互联网公司获悉,根据相关专项检测,近年来针对医院等医疗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和网络攻击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整个医疗行业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在我国多地医院持续检测出勒索病毒,有些医院出现患者信息被盗等情况。

  相关检测报告显示,仅在全国三甲医院中,今年就有247家医院检出了勒索病毒,全国各地均有三甲医院“中招”,其中,以广东、湖北、江苏等地区检出勒索病毒的医院数量最多。与此同时,针对医疗行业的勒索病毒相较2017年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攻击行动不再是没有目的的广撒网式传播,而是针对重点高价值目标投放,以最大限度达到非法获利目的。

  腾讯智慧安全发布的《医疗行业勒索病毒专题报告》介绍,从医疗行业被勒索病毒入侵的方式上看,勒索病毒主要通过系统漏洞入侵和端口爆破,然后利用永恒之蓝漏洞工具包传播,一旦不法黑客得以入侵内网,还会利用更多攻击工具在局域网内横向扩散。根据调查分析,国内医疗机构大多都有及时修复高危漏洞的意识,但是少数机器依然存在风险,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除了勒索病毒外,公安机关和多家互联网公司检测数据还显示,其他各类针对医疗行业的网络攻击也处于高发态势,并快速增长。据上述机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监测到的针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各类网络攻击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50%,给医疗机构造成直接影响或损失的安全事件也大幅增加。例如,公安机关案例库显示,今年2月,某地一家大型医院遭到黑客攻击,医疗数据被强行锁死,医院系统瘫痪,造成大量患者无法正常就医。

  由于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其信息安全形势一直备受各界关注。360公司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医疗行业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医疗系统或医疗设备存在漏洞,可能被入侵和破坏;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及病人资料的泄露。目前,国内尚未发现直接针对医疗设备的网络安全攻击,但第一类威胁却可能对医院等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甚至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例如,2017年某国外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商生产的心脏起搏器就被曝出存在安全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心脏起搏器就会受到干扰。

  第二类威胁目前正在不断爆发。例如,2015年美国一家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用户数据发生泄露,超过7000万条医疗记录被窃,其中包括用户姓名、出生日期、地址和医疗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目前,我国也已发现了类似情况。

  2017年公安部门侦破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涉案黑客于2016年入侵某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将该系统数据库内部分公民个人信息导出,非法获取了大量各类公民个人信息。

  相关公安机关和上述互联网公司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医疗、AI医疗影像、电子病历等数字化程序的普及,医疗机构遭受网络攻击、医疗数据被泄露的风险也与日俱增。由于医院等医疗机构关乎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认识网络威胁、加强防范意识,网络安全厂商也应重视对医疗行业网络攻防的研究。

  包括腾讯、360等互联网厂商均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将与国内安全厂商和广大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一起为医疗行业的网络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据悉,腾讯智慧安全已经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等二十多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为这些医疗机构输送安防能力。其他互联网厂商目前也已和各类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共同维护医疗行业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