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疆借力“一带一路”拓展发展空间

2018年08月20日 06: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

  8月13日16时许,在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随着汽笛长鸣,满载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钢材产品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奔向俄罗斯莫斯科。发货企业董事长肖国栋说,以前普通列车运货到俄罗斯,耗时1个月,中欧班列需10天左右。受益于运输效率的提高,公司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015年以来已累计出口产品20余万吨。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首府乌鲁木齐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中欧班列连接亚欧诸国,通达汉堡、鹿特丹等港口。据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委员会主任巴哈特·何德尔拜介绍,去年乌鲁木齐始发的中欧班列共开行710列,而今年前7个月就达610列,实现了平均每日3列常态化运行。

  连日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均见到“越山达海”区位展示图。记者感受到,如今的新疆有山的气度,更有海的胸怀,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集货、建园、聚产业的蓝图日益清晰,各种要素加速集聚。”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马春雷介绍,陆港区正在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通”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截至目前,已累计引入40多家知名商贸物流、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达24.9亿元。

  新疆地处向西开放前沿,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治区着力打造“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5年来,先后发布实施5大中心、10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了新疆参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中国与蒙古等合作实施意见,逐步搭建起核心区建设“四梁八柱”。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新疆坚持双向开放,持续深化经贸投资金融合作。统计表明,2014年至2017年,新疆对外贸易额达859.7亿美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35个重点项目入驻。以该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与9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跨境结算实际收付累计达2832.1亿元。

  乘着“一带一路”东风,新疆企业阔步“走出去”。自治区引导企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球设立了104个办事处,在印度建立了特高压产品研制基地,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了能源矿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进入7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为30余个国家提供了从融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培训、运营、维护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及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了绿色高效电源电网建设。

  新疆中泰集团公司生产的PVC、烧碱已出口至俄罗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从俄罗斯进口生产原料,建立了进出口“双向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公司副总经理李良甫告诉记者,企业还于2015年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了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一、二期年产12万锭纺纱项目已建成投产,公司不仅通过“走出去”发展壮大,还有力推动了该国纺织工业进步,并带动当地3000余人就业。

  内陆新疆,拥抱海洋。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张春林表示,下一阶段,新疆将以“商贸物流中心”为突破口,带动核心区建设,推进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等重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以“交通枢纽中心”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设施联通水平,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