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党领导改革四十年 —— 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2018年06月27日 10:29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   程冠军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党是怎样领导改革的,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就,创造了多少成功的经验?本刊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有关专访和文章,回顾改革的光辉历程,讴歌改革的丰功伟绩,展望改革的美好前景。

  高尚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改革理论家,1985年至1993年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从1999年起,先后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等职。他曾多次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和报告的起草,其改革理论多次受到中央高层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日前,本刊记者对高尚全进行了独家专访。在访谈中,高尚全从企业改革的角度畅谈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对党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十八大以来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未来的改革给予了许多期许。

  从企业自主权的变化看改革

  记者: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您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关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请您以企业改革为引线,谈谈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

  高尚全:1956年,我在一机部工作时,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件事情发生在沈阳,有个变压器厂,属于一机部管辖;还有一个冶炼厂,属于冶金部管辖。两个厂一墙之隔,近在咫尺,但却不相往来,原因是他们的业务都要经过部里调配。变压器厂需要铜,不能直接去冶炼厂买,而是要向两个部打报告,审批之后才能购进。现在看来是多么滑稽的事情,但在当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上海。1956年夏天,上海异常炎热,一家企业为了防暑降温,向上级部门打报告申请购买电风扇,报告通过11个部门的漫长审批,终于获得批准,但这时夏天已经过去了。

  这两件事很有代表性,把企业体制弊端暴露无疑,对我的触动也很大。经过深入调研,我写了一个调研报告《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报告中我直陈企业自主权过小,由于中央主管机关管得太多、太细,企业的许多事情都要请示中央有关部门,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如盖一个厕所或买一台打字机也不例外。1956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报告,还专门配了一幅漫画:一个企业为了买打字机,坐火车到北京来请示,部里的领导办公桌上的文件厚厚的一摞。可见,体制弊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当时由于特殊的环境,我差点因为这篇文章被划为右派。现在看来,当时说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还是有点保守,企业应该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改革开放40年来,企业的自主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下面我做一个梳理: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要求,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下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2003年就已经提出。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职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当时不仅提出现代产权制度,而且提出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之路,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使我们有了明确的投向,国有资本集中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有进有退,而不是说只进不退,而且明确提出来要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平等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公平地开展竞争,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十九大提出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实行市场机制有效、微观经济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前进,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大有益处。

  党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

  记者: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请您谈谈40年来,党领导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高尚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基本国情,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在40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党领导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断解放思想和推进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的进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理论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突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理论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改革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的发挥。改革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凭票供应。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短短几年就解决了温饱,并倒逼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焕发了国家的创新创业的活力,使得中国的经济体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GDP)。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改革是确保社会发展稳定的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是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实践证明: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改革的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

  记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忘初心,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您对此有何看法?

  高尚全:改革的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为了权力的巩固而改革。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和谐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在改革的初始动机上,邓小平同志首先考虑到的是人民的福祉,而后延伸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本质问题。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说:“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这一连串的“问号”,实际上是中央为了改善人民的福祉而推进改革的强有力的信号。

  在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为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同时注重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达到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事实证明,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改革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能够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既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要充分扩大社会参与度。同时也表明,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是以基层单位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具体改革经验和做法为基础和依据的。我们的改革始终注重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动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记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大步向前。您怎么看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

  高尚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仅有效应对了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更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经济的中高速平稳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制定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按照这份《决议》的部署,中国改革事业在战略布局、改革难点以及市场的地位上都获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乃至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从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逐渐变革成为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和完善改革的过程: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进而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国家政治体制顶层设计更加适应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长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制度背景下,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对过去领导改革的行政部门本身进行改革,这对改革领导者的决策效能和执行力提出了重大考验。为了推进改革,中央先是设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力提升了改革的决策效能,使过去总是被回避的改革议题,比如户籍问题、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等,能够集中力量摆脱各种利益羁绊获得正面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还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而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全面深化改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了通过各项制度建设,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总目标。

  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效果显著并持续推进。进一步推进改革创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廉洁奉公高效的党员和公务员队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腐败行为的坚决查处,破除了过去一段时间党纪国法松懈滋生的各种潜规则,横扫了贪腐猖獗的不良风气,党纪国法为之肃然而振!中央对于滥权渎职的腐败分子,上至中央常委,下至乡村干部,不管是部队将军,还是地方大员,但凡触犯党纪国法,均依法予以严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这样大规模的反腐浪潮,激浊扬清,民心得以振奋,党风得以清正,使全体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掌握权力行使权力的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地规范行使权力、自觉避免滥权渎职行为,这为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2014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党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的庄严承诺和有效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革命党真正成长成为一个执政党。

  必须以更大勇气把改革进行到底

  记者: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时说,“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并强调要“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您对接下来的改革开放有何期待?

  高尚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改革40周年之际,中国的改革事业仍然需要在诸多议题上深入推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推进改革。

  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仍有待突破。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利改税再到承包制,最终到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历经长时间的摸索。但是改革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同整个改革密切联系起来。因此,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重要经验。二是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改革方向不能动摇。要在国有企业的制度性改革上下功夫,实行“三大”转变:要从企业法调节向公司法调节转变,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为主,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向为股权关系。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走出“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的怪圈。三是坚持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这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首先要正确全面理解和执行加强党的领导,要把大事、方向性的问题抓住不放,并不是企业事无巨细都要管。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和经管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了,才能真正体现党的领导的成果。

  另一方面,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我们即将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些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精英和弄潮儿已经提前达到富裕水平。无论是先富起来的群体,还是生活小康的群众,在衣食无忧之后最先考虑的无非是两点:一是自己的财产能否得到保障,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否延续;二是更加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首先是人格尊严得到保障。这两个需求实际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人格尊严,那么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随时也会被剥夺,老百姓就变成了圈养动物。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同时,资本从收益低的地方向收益高的地方流动,财产也从产权保护水平低的地区向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地区流动。过去几十年来一些侵害企业家产权的负面案例表明,侵害企业家的财产权,从来就是与侵害人民群众的人身权、人格权联系在一起。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护得不到位,自然就导致了企业家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移民倾向,造成人才和财产的双重流失。为杜绝这些现象,必须夯实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石。中央先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后又专门出台《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党中央对这些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了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见决策层面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各级公权力部门务必要把中央的这些政策方针落实到位,依法保护好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四个不动摇”和“五个增强”

  记者:让人振奋的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并且立竿见影,充分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节点上,改革越来越进入攻坚阶段,您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深化改革?

  高尚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率先推进,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坚强领导。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为了打破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如果商量来商量去,改革就无法进行。现在机构合并了,下一步关键是职能转变,不能让旧的体制机制在新机构里生根发芽。要精兵简政,减少“吃皇粮”的人。这样的党政机关才更有执行力和战斗力。具体来说,深化改革关键要解放思想、排除干扰,努力做到“四个不动摇”和“五个增强”。

  “四个不动摇”:第一,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基本路线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绝不能动摇。第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经济制度。前提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不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初级阶段要靠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我们一定不要把初级阶段短期化,认为共产主义很快就要实现了。第三,坚持现代企业制度不动摇。重点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四,坚持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不动摇。

  “五个增强”就是增强活力、增强动力、增强创新力、增强执行力、增强竞争力。动力、活力是基础,创新力、执行力是关键,竞争力是最后表现。只有实现“四个不动摇”“五个增强”,做到“五力并发”,我们才能打造新时代的新领导力,以更强的更大的力量领导和引领改革。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