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老龄办:60岁以上老年人达2.4亿 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2018年06月04日 19:27   来源:央视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将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渐渐变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 李志宏: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新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

  养老是家事也是国家大事。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 李志宏:在养老机构床位数量方面,提出了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要超过30%。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提出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要稳定到95%以上

  "康医养结合" 养老医疗一张床

  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的要求,山东省鼓励在养老机构中设医,在医疗机构中设养,积极探索“县、乡、村”三级医养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构建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在山东省五莲县康复医院养老、医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得到了群众们认可。

  患者家属:养老、医疗一张床就一块解决了。

  刚刚建成启用的五莲县康复医院,设立床位120张,开设老年康复科、中医康复科、康复诊疗科等30余个诊疗科室,打造康复、医疗、护理、养老“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重点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24小时医疗专护。

  五莲县康复医院院长 吴希军:老人在住院期间我们有长期护理保险,个人支付每天21块钱,其余的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支付。

  作为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五莲县鼓励乡镇在养老机构中设医、在医疗机构中设养。积极推广乡镇卫生院、敬老院“两院一体”模式,健全完善乡镇养老院卫生室康复医疗设施,实现平时为养老床位、病时为治病床位。在农村把康复元素添加到养老服务中,建设健康小屋,配备乡村医生和专业康复设备,让村里的居民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康复治疗服务。目前,全县规划建设120余个健康小屋,覆盖城乡居民15余万人。

  山东省五莲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孙常顺:让老年人能够在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和安宁照护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养老融合发展。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山东省将建成50个左右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10个左右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养老示范企业。

  长期护理险试点 覆盖4800万人

  对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来说,长期照料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6年以来,国家在15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已覆盖4800万人。

  江苏南通居民陈志远11年前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生活从此不能完全自理。

  陈志远的妻子 汤水芬:他自己不能走,要搀着走,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帮他洗澡理发一个人不好搞。有时候就不洗,让他脏一点。

  针对陈志远这样的失能、半失能人员,两年前南通开始试点基本照护保险,市区120万参加了基本医保的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年筹资100元,其中个人仅出30元,医保基金补助30元,政府补助40元。像陈志远这样的中度失能人员,每天有8块钱补助,每周享受一次上门护理服务。

  养老护理员 周银凤:服务过程中我们会使用一个照护的APP,APP会在服务过程中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有一个监管,让家属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有个评价。

  南通市已建立起总规模达1.2亿元的基本照护保险基金,失能和半失能参保人员无论在照护机构还是居家护理,都能领取补助。除南通外,长期护理保险已在上海、重庆、长春等城市试点,超过5万名参保者受益,报销比例达70%。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主任 李志宏:国家将加快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重点为失能失智的老年人,为他们的长期医疗护理与长期生活照护提供稳定可靠可持续的费用来源和保障。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