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赣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建洋:探索国家级新区发展“赣江模式”

2018年03月03日 21:01   来源:新华网   聂妍婧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第18个国家级新区——江西赣江新区。作为国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板块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赣江新区围绕“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和“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发展”的目标任务,边组建、边推进、边创新、边突破,取得了良好开局。

  获批国家级新区一年多时间,赣江新区发展建设的每一步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赣江新区管理机构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先行先试的探索?政策优势叠加之下,赣江新区将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改革创新、彰显作为?新经济方兴未艾,赣江新区将如何抓住“窗口期”,又将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

  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赣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建洋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网专访。

  “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 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

  主持人:请您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赣江新区目前总体发展情况。

  刘建洋:赣江新区是承载国家重大改革和发展的综合功能区,2017年是赣江新区开发建设的“元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贯彻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规划统筹决定新区建设水平,改革创新决定新区建设成败,产业发展决定新区建设成效,这三条是推进赣江新区建设必须把握的最核心的要义”和“围绕建设改革试验区、开放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和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的重要指示,聚焦“一年打基础”这一目标任务,围绕打造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两区两地”战略定位,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先行先试中砥砺前行,在创新发展中凝心聚力。

  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7.29亿元,同比增长9.5%;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59.49亿元,同比增长21.4%;固定资产投资1161.36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总收入108.07亿元,同比增长1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亿元,同口径增长12.9%。对比其他18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前列,呈现出乘势而上、大步快进的发展态势。

  一年多来,赣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2018年,赣江新区将以绿色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着力做好六项工作,迈开“三年成规模”的步伐:

  深化“产业拉动”,加快发展新制造、新技术、新服务产业;深化“组团联动”,加快形成“两廊、一带、四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深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开放推动”,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深化“改革促动”,加快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化“党建带动”,加快形成以新思想、新风气、新形象为要素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赣江新区区位图

  主持人:赣江新区是国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板块,也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赣江新区跟其它国家级新区相比有哪些优势?

  刘建洋:对标“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对标其他18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不少发展短板,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存在急需破解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看来,与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赣江新区有着六大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赣江新区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结合点,位于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长江横轴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京九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江西省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

  二是交通条件优越。新区位于京九大通道和沪昆大动脉的结合部,交通枢纽功能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南昌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龙头岗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完工、昌北铁路物流园加紧建设,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在逐步显现。

  三是产业特色鲜明。新区拥有国家级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南昌临空经济区、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桑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形成了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有机硅和现代轻纺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能力突出。新区及周边集聚了江西3/5的科研机构、2/3的大中专院校和70%以上的科研工作人员,拥有18个国家级和2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其中国家级7家)。新区还组建了中科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和20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五是生态环境良好。新区依山傍水,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靠庐山西海、云居山、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赣江、修河及其主要支流纵横交错,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多样,可开发利用土地较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绿色产业的有利条件。

  六是政策优势厚集。国家和江西省已赋予赣江新区先行先试权,并明确给予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科技人才、税收优惠、涉企收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优惠政策。政策的叠加效应形成了国家高度关注赣江新区、江西省举全省之力建设赣江新区的良好氛围。

  当然,对比其他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也面临不少问题,例如经济体量不大、体制机制不活、配套能力不足、组团融合不深等,赣江新区将借鉴学习其他新区发展经验,取长补短,谋求赣江新区更大、更优的发展前景。

  跑出新区创建“赣江速度” 探索机制创新“赣江模式”

  主持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始终致力于先行先试,注重体制机制改革,请您介绍一下在这方面赣江新区做了哪些探索?有哪些亮点?

  刘建洋:自成立之初,新区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首先,赣江新区跑出了国家级新区机构组建的“赣江速度”。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赣江新区从挂牌成立到管理体制确定只用了2个月时间,组团管理机构组建只用了24天,8个职能部门组建只用了1个月时间,新区财税体系建立、本级国库上线设立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

  其次,探索了机制创新的“赣江模式”。新区主动承担体制机制创新等重大改革试点,梳理了8个重要领域、24项改革事项,着力先行先试。省政府赋予赣江新区行使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新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审批局统一办理省、市、县三级共260项审批事项,实现了“一口式受理、一条龙办理、一颗印章审批”;率先开展“集中审批、承诺先批、全程监管、失信惩戒”的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和探索“提前介入、平行推进、垂直衔接、及时转换”的重点建设项目模拟审批模式。出台新区人事管理体制、工作人员聘用管理等办法,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制定组团绿色创新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将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发展体系建设等指标纳入考核,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7年11月29日,赣江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

  新旧动能接续 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主持人: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方兴未艾、加速成长,国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处在发展新经济的同一起跑线上,赣江新区将如何抓住这一难得机遇,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刘建洋:目前,经济发展迎来“窗口期”,赣江新区急需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跑出“赣江新区”速度。

  首先,赣江新区按照“激活存量、培育增量、打造新力量”的路径,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有机硅、现代轻纺六大主导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形成了欧菲光、智慧海派等一批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和格特拉克等一批年产值过50亿元企业。随着中国中医药科创城、江铃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及工程研发中心、同兴达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进一步壮大了新区主导产业。

  临空组团恒动电池生产车间

  同时,依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洛客创意产业园、猪八戒网江西总部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成立前的52家猛增至目前的96家;2017年新申请专利380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居江西省第一位。随着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赣江新区正成为全省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地,打响了产业发展“主动仗”。

  主持人:赣江新区将如何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

  刘建洋:全球制造业迎来新一轮梯度转移浪潮,实体经济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青睐,赣江新区理应在这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挺起中部地区的脊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发挥产业优势和协同创新优势,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新区将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区主导产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设中国中医药科创城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产业承载平台,发挥大平台的强大集聚效应,加快推动经济向增长速度中高速和质量效益中高端迈进,培育“大产业”。

  经开组团明匠智能制造企业生产车间

  目前,新区正统一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三房”工程(标准厂房、研发楼房、生活住房),通过标准厂房建设,加快产业项目导入,减少企业建设资金和建设时间;通过研发楼房建设,尽快导入科研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园区邻里中心和生活住房建设,打造园区配套升级版,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通过“三房”工程的实施,真正做到“你生产我服务,你创新我服务,你创业我服务”。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提升新区发展新优势

  主持人:赣江新区“两区两地”战略定位中明确,要把赣江新区打造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先行区。那么,新区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切实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区建设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刘建洋: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统筹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绘制“多规合一”的绿色新区图。新区组织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同济规划院、美国SWA公司等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团队编制新区规划,率先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试点,新区“1+N”规划体系初步建立:《赣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已编制完成,《赣江新区总体规划纲要(2016—2035)》通过专家论证;《赣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赣江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2035)》已完成中期成果。综合交通枢纽、昌北国际机场周边暨临空组团二期、桑海中医药科创城、赣新大道等一批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同时,新区在全国首创、目前唯一建立规划设计咨询监理制度,出台《赣江新区规划设计咨询监理管理办法》,通过竞标选择上海同济规划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对赣江新区新城规划设计开展全程咨询监理,实现规划与建设同步管控。

  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效果图

  ——找准“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区路。以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明确了“空间形态有特色、功能内涵有内容”的规划建设理念,将集中起步区儒乐湖新城打造成生态健康城区、创新发展园区。按照基础设施优先、产业优先、公共配套优先、环境优先原则,重点规划了“一区”(儒乐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四园”(儒乐湖光电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融合示范产业园、中医药科创城产业园),并结合产业布局规划了“四个小镇”(文化旅游小镇、健康活力小镇、意大利风情小镇、创新创意小镇),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打造宜居宜业新区。同时,加快共青南湖新城、永修湖东新城、临空空港新城等一批特色城镇建设,打造产业小镇、生态小镇、旅游小镇、青创小镇等一批示范样板工程。2017年,儒乐湖新城产业小镇、共青城私募基金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打好“绿水青山”的美丽新区牌。新区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的定位,科学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区域集中供能等专项规划,与国电投江西公司合资成立赣江新区智慧能源运营有限公司,利用新昌电厂循环水余热为新城生活片区和部分工业园区集中供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同时,新区将生态城市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全过程,因地制宜规划形成组团式、园林式、嵌入式的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商务区集中高效,生活区“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宜尺度”的规划理念,建设交通慢行系统、滨水生态系统、地下城市系统和智慧能源系统,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真正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城区。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内陆双向开放合作重要门户

  主持人:中国正处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赣江新区将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刘建洋:新区立足区位交通等独特优势,全面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分工协作,着力构筑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把扩大开放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内陆地区双向开放高地。按照营造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新区将依托新区水陆空港口资源的集聚优势,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培育开放“硬实力”和“软环境”。

  ——全面推广自贸区通关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监管效率化等经验做法,开展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试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自贸区管理模式。

  ——在现有“五位一体”招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聚焦策略,实施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用足用好赣江新区(北京)绿色金融招商推介会、第五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首届赣深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平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赣京、赣港、赣台等经济合作成果。

  ——加快昌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龙头岗综合码头国检监管区尽快投入使用,建设水陆港连接线,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空、铁、水功能性口岸规划和申报工作。重点发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生鲜、水果、花卉等空港物流;推动快递龙头企业建设区域快递物流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航空快递转运中心。(完)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