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8年全国铁路春运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

2018年01月31日 13: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韩家慧)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2018年铁路春运从2月1日起至3月12日止,共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同比增加3131万人次,增长8.8%,日均955万人次。为做好2018年春运工作,铁路部门推出十大便民利民措施,让旅客体验更美好。

  1.扩大运力供给。通过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扩大春运运输能力,节前平均每天可提供运能911万席位,同比增长5.2%;节后平均每天可提供运能933万席位,同比增长5.3%。春运期间,在每天开行图定旅客列车3819对基础上,节前每天加开旅客列车576对;节后每天加开旅客列车665对。增加春运客流集中地区运能安排,节前北京、广州、沪宁杭三大客流集中地区共安排直通旅客列车1350对,同比增加59对;节后成渝、武汉、南昌、合阜、湖南五大客流集中地区,共安排直通旅客列车821对,同比增加115对。充分利用西成高铁、兰渝铁路、渝贵铁路等新线能力,增加成渝地区运力供给,“蜀道难”问题今年春运将得到极大缓解。

  2.充分发挥高铁主力军作用。充分用好高铁成网优势和动车组资源,优化高铁列车开行结构。2018年春运,预计动车组发送旅客占比将达到57.5%,同比提高4.8%。加开的旅客列车中动车组列车占比将从去年的36%,提高到今年的43%。加强挖潜提效,节前节后客流高峰期,在京哈、京广、沪昆、贵广等方向,增开88.5对夜间高铁列车。

  3.开展贫困地区精准售票服务。对往年贫困地区旅客春运期间火车出行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其出行规律,有针对性的安排运能、预留票额,开展精准售票服务。在广深地区等务工人员集中地,开行扶贫专列。在云桂、西成、兰渝等铁路沿线贫困地区,为务工人员开展送票服务。

  4.提升旅客购票体验。升级扩容售票系统,12306系统日售票能力从1000万张提升至1500万张。优化完善验证码策略,今年春运85%以上购票不再需要输入验证码,同比提高15%。在12306网站支付宝、微信支付功能基础上,推广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列车车补、车站到补扫码支付。实施购票风险防控措施,防范各类恶意抢票插件。改版“铁路12306”APP系统架构和服务界面,扩展自动售票机发售异地票功能。铁路公安部门组织开展“猎鹰—2018”战役,全面打击倒卖车票违法犯罪活动。

  5.打造“复兴号”服务新标杆。进一步扩大“复兴号”开行范围,在北京至太原、西安、成都、沈阳,上海至昆明、厦门、合肥,南京至南宁,深圳至重庆,广州至兰州等方向逐步增加开行“复兴号”。围绕列车服务标准、广播、宣传品、备品规范建设,推行“复兴号”动车组标准化服务,打造“复兴号”服务品牌。

  6.提高春运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在进站环节,加快推广应用自助实名制核验闸机,提高验证验票通过能力和效率。在候车环节,部分大站智能导航系统可提供旅客自助查询。在旅途全程,开展“行程通知”信息服务,为旅客提供信息资讯;推出“铁路12306”微信小程序和车站张贴二维码,为旅客提供余票查询、停站信息及本人行程管理等便捷信息服务。

  7.开展车站畅通工程。实施便捷换乘的高铁车站由23个扩大到39个,购买联乘票的旅客,在这些车站不用出站即可换乘。专项整治车站进出站通道,合理配备车站安检设备、安检人员和自助实名制核验闸机数量,方便旅客快捷进出站。统一车站服务台设置标准,合理配备服务人员,及时解决旅客出行困难。

  8.升级互联网订餐。1月中旬对互联网订餐进行系统升级,提升旅客互联网订餐体验。优化互联网订餐流程,订餐截止下单和取消时间由开车前2小时压缩至开车前1小时;丰富互联网订餐供应品种,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特产。

  9.推进站车“厕所革命”。春运前,启动开展全路车站、列车“卫生达标活动”,重点解决厕所设备设施故障,消除卫生死角,改善通风条件。全面推行厕所管理责任制,落实相应责任。春运期间,对全路站车厕所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整治,改善旅行环境。

  10.为港澳台旅客购票提供自助便利。进一步扩大加装专用识读设备自动售取票机的车站范围,在现有329个站1859台支持卡式台胞证和回乡证办理自助购取票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省级以上城市所在地车站、广东省境内高铁车站、京广、京沪、杭深线所有高铁车站全覆盖,同时对加装改造的自动售票机张贴明显标识,方便旅客使用。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