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李扬:中国形成有效市场利率仍存在制度障碍

2017年12月09日 14: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9日讯 由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于12月9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出席并演讲。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 

  李扬认为现代金融比新金融相比含义要丰富一些,“现代是不断变化的概念,现代建立在最新的科技之上,和今天的科技金融是联系在一起的。”李扬认为现代金融具备以下七点要素:

  第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企业、产业,还包含了过去被长期忽视的人的金融需求。他表示要坚持惠民导向,以可负担的产品为有真实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有尊严的提供四大有效的金融服务。

  第二,结构应该是优化的。第一个结构,就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这个谈了20多年,应该说到现在效果不佳,如果直接融资不充分的发展的话,随着经济的发展杠杆率会不断的提高,最后引发很大的问题。第二个结构就是四种金融的协同、配合的问题,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合作形金融,这四方面合理分工、联动互补、协同发展。

  第三,市场导向。利率改革已经改了多少年了,到现在还有一些关键环节、一些关键领域没有搞清楚,所以以至于十九大再次提出利率、汇率市场化的问题,再加上收益率曲线,如果没有有效的“三率”,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是空谈,因为信号不准确。他举例道,“比如现在大家要谈中国、谈利率,问我,我说很多问题我是能够说得清楚的,但是中国的利率真是说不清楚,主要原因就是使得中国利率有效形成市场利率有很多的制度障碍存在。”

  李扬认为,我们的问题就在于供应和需求都是被管制的。市场有交易但是供应是受到管制的,需求也是受到管制的,“受管制的供需形成了所谓市场利率,不是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不是说把什么存款搞上去,而是背后的那样一些因素要解放。

  第四,双支柱,特别是宏观审慎。但中国由于自己特殊的条件,在这方面因为很难说是先进,只能说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使得我们接受宏观审慎比较容易。而且双支柱调控对中国来说还有一点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们还有国家发展规划的协调问题,还有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还有区域政策的协调问题,我们协调的东西很多。”

  第五,有效监管。李扬表示,现在要加强监管没有任何的异议,但他强调,“是要好的监管,不是要强的监管。”十九大报告里面说宏观调控有度,一定要把有度的概念放到监管体制中,否则监管搞得金融机构不舒服、非金融机构也不舒服的话,这种监管,无论怎么样,政策、金融监管都是第二性的,第一性的要让企业,觉得能干事,如果企业觉得难受就不是好的监管。

  李扬还指出,监管还是要能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创造一套制度,让企业、非金融企业让市场在环境中制度的约束和保护下,能够有效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功能,反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手伸得很长就是问题。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这个好的监管的度,又是一个课题。

  第六,国际货币协调。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国际舞台的中央,不止是说以后要被动的接受国际规则,还要把自己中国的诉求要向世界来说,找到一个对接点。

  第七,技术的契合。现在技术发展变得平均化、规模化,信息、算法、算例,提高了成本的效率,而且很重要的是加深了信用。李扬表示,“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科技是这样在起作用的,最后要以用户为中心,只有在最新科技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用户为中心。”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