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大病众筹掺假 专家:平台须承担审核责任

2017年12月03日 06:38   来源:检察日报   刘明霄

  网络大病众筹掺假,谁来担责?

  近日,一个“苏州小伙”发布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其称自己家境贫寒,母亲左右胸均被查出乳腺癌,并晒出病历单,希望通过“轻松筹”众筹30万元给母亲治病。帖子上线两天后,筹得近2万元善款,但为他母亲治疗的医院医生怒斥他陈述的病情与事实不符,其母实际只有单侧乳腺癌,而且除去医保报销费用,他们需要自费的医药费仅有6800元。事件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

  这些不时“现身”网络的大病众筹,在法律上属于慈善募捐吗?一旦出现虚假众筹,谁来担责?政府部门如何监管?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个人求助还是慈善募捐?

  当大病、重病不期而至的时候,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此时,互联网大病众筹平台就成为很多贫困患者及其家人的“救命稻草”。2016年8月,民政部公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轻松筹”、蚂蚁金服公益平台、京东公益等13家平台入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小伙”发起大病众筹是个人求助行为,但这个大病众筹项目一旦在“轻松筹”平台上线,就属于慈善法规范的慈善募捐活动。“民政部批准的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属于慈善组织,所以众筹信息一经发布,这个大病众筹就由个人求助行为转化为慈善组织的募捐行为。”

  个人求助是指为本人、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或者自己的近亲属,向他人或社会求助。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王振耀指出,慈善法不允许慈善组织以外的组织进行慈善募捐。目前我国法律没有禁止个人求助行为,但通过慈善组织发起的大病众筹受慈善法约束。

  大病众筹掺假,网络平台有责任吗?

  “轻松筹”大病救助项目负责人于亮告诉记者,平台会在申请人发起众筹时对其进行身份信息审核和病情病历审核,平台在审核“苏州小伙”的众筹项目过程中,发现其描述的病情与病历不符,遂要求他将众筹额度降低到10万元以下。而针对医院医生质疑的“自费仅需6800元”,于亮解释,乳腺癌的病情比较复杂,病人手术后的情况不尽相同,即便病人康复,后期也需要一些自付费药物和后续检查治疗。

  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慈善信息公开应当真实、完整、及时,不得有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王振耀认为,如果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发布了虚假大病众筹项目,就须承担连带责任。

  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表示,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上网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因此“轻松筹”作为第三方网络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众筹平台,应当对筹款发起人以及发起事项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查,并严格监督款项收支及资金去向,否则有可能承担相关连带或次要责任。

  同时,张凌霄认为,“苏州小伙”在个人求助中如果确实夸大其辞、隐瞒真相,可能涉嫌骗捐,“通过虚构信息骗取捐助者捐款达到一定数额,即符合诈骗罪情形,就可能面临刑事制裁。”他提醒,根据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因此,“在筹款项目结束之前,捐助者可以要求撤销捐赠。”

  如何有效防范虚假网络大病众筹?

  通过查阅以往媒体曝光的虚假大病众筹事件,记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虚假大病众筹项目并不是完全虚假,而是半真半假,“患病是真、缺钱是假”,患者家里明明有钱,却要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医疗费。

  在“轻松筹”平台上发布大病众筹项目,只要项目一经发起,公众就可以进行捐款。而资质审核伴随项目发起同步启动,最终只有通过资质审核,申请人才能拿到众筹款。

  如何有效防范虚假网络大病众筹?王振耀建议,平台应在众筹项目发布前对其进行充分审核,以免发布虚假众筹信息对捐助者造成情感伤害,同时可以要求大病众筹申请人签署保证书,保证申请情况属实。除此之外,平台还应提醒申请人如果其发布虚假信息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张凌霄表示,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大病众筹的监管还不完善,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对其进行规范。(刘明霄)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