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迎接党的十九大】把绿色创想变成现实

2017年10月07日 05: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碧海蓝天下,深圳展示着它的活力与魅力。 杨阳腾摄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近年来,深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金秋深圳,花团锦簇,绿树葱茏,在碧海蓝天下展示着城市活力与魅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曾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深圳,克服地域面积狭小、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承载经济活动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大中城市的困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绿色创造未来,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典范城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深圳蓝”成常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城市,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供给,形成了天蓝、地绿的低碳环境。

  由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七。至此,深圳已连续4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这片“深圳蓝”获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有人甚至从其他城市举家乔迁而来,定居的重要因素是深圳优质的空气质量。而在10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数最高曾达到187天,也曾经下“黑雨”,是酸雨的重灾区。

  为了整治生态环境,深圳坚持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科学制定行业减排路线图、大力治理重点行业污染、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补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科学的治污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得益于珠三角地区各地市切实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使深圳率先达标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蓝天工程”作为十二项重大民生工程之一,3年来共投资63.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21亿元,实施14项重点大气治理工程及补贴重点企业治理改造项目210个。深圳还是全国唯一的全辖区禁燃高污染燃料城市,目前累计淘汰、改造高污染锅炉1100多台。2013年以来,深圳已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8万余辆,公交领域新能源车数量居全球首位。今年底,深圳全市1.6万辆公交车将全部被替换成新能源汽车。

  此外,深圳还全面开展重点行业VOC污染治理,防治臭氧污染;率先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已有4450余艘次远洋船舶转用低硫燃油,可提供岸电的泊位全国最多。

  在经济、人口、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并呈现向好态势,“深圳蓝”成为这座城市的招牌。2016年空气质量达到近10年最优水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达到天天优良。自2014年深圳市首次实现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面达标,提前3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治理任务以来,至今已连续3年稳定达标。

  “深圳绿”赢好评

  不仅“深圳蓝”知名度高,不断增加的“深圳绿”传递出强烈幸福感。深圳天然绿色资源丰富,依山面海,北枕连绵群山,东邻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禀赋的山海格局,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40.92%,占国土面积的34.76%,各项森林资源和生态指标均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列。从空中俯瞰,深圳199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一半被绿色浸染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7%。被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定义为“深圳是人在林下走,车在林中行的城市”。

  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国内率先启动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在这道“铁线”内,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全部禁止开发建设。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深圳实现了山地、森林与城市相间相融分布,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自然与都市共存,共享着这片繁荣的栖息地。

  从道路绿化到立体绿化,从地面到空中,从绿城到花城,深圳不断把绿色创想变为现实。有人感叹住在深圳就像住在花园一样,深圳有920多座公园,到2020年深圳公园总数将超过1000个,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00平方公里以上。今年7月份开园迎客的香蜜公园就是一个范例,该公园位于福田中心区,在周边房价连年攀升下,政府依然将这块地留给市民,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大型市政公园建设的典范和标杆,自开园以来,前来休闲、锻炼、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

  公园体系之外,绿道如同城市的生态脉络,将一个个公园的绿地串联起来。目前,深圳已建成总长度约2400公里的各级绿道网络,绿道密度达到1.22公里/平方公里,覆盖密度在广东省排名第一。

  碧水清流还复来

  海豚在盐田港戏水,群鱼在深圳湾游弋,这样的画面成为深圳水质状况持续变好、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

  深圳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治水提质任重道远。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治水投入,2016年治水提质项目完成投资110.4亿元,共启动461个治水提质项目,其中完工106个,开工181个。今年治水提质项目再计划投资190亿元,共安排治水提质项目486个。

  深圳早在多年前就推出“河长制”,一把手主抓,各部门联动。今年5月底,深圳向社会公布了148条(160段)河流的官方河长名单,包括茅洲河、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5大河流等。其中,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任总河长,兼任茅洲河市级河长。6月初,首批“深圳民间河长”共计45位热心市民走马上任。这些经过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深圳民间河长”,与政府“官方河长制”形成协作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推动早日实现“碧水深流”的治水愿景。

  根据深圳市环保部门最新监测数据,深圳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中20段已基本完工,其中18段初步消除黑臭,并通过公众评议;整治中的25段水质逐步改善,12段已由重度黑臭转为轻度黑臭。

  深圳正全面推动生态、节水、节能、减排、宜居全面提升,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自我加码。2014年,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大鹏新区作为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率先在全国推行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负债表作为重要的离任审计内容,与离任审计制度紧密结合。这些举措都旨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发展绿色谱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