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闯关游戏】在塞罕坝,种活一棵树有多难?

2017年08月29日 13:33   来源:长城新媒体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榜样”的塞罕坝,这里有112万亩人工林,4.8亿棵树,一米一棵排起来可绕地球赤道12圈。这里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112万亩人工林4.8亿棵树,一米一棵排起来可绕地球赤道12圈。

  可是你知道么?塞罕坝集中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5种极端环境,无论哪一条,对于树木成活都是致命的。

  在这里种活一棵树究竟有多难?

  8月5日凌晨4时,晨光熹微。塞罕坝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早已经来到林子深处,调查云彬阿扁叶蜂虫情了。晨曦从浓密的枝叶间筛下来,各种鸟儿的鸣叫声随风在林间流荡。

  

  国志锋在林子里查看虫情。

  国志锋2000年来到塞罕坝工作,他把这些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精心呵护。他说:“森林虫害被称为无烟的火灾,每年都有14种以上虫害威胁着森林,稍有疏忽,都有可能让几十年的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面临的考验除了虫害,还有很多很多。

  “林场建场之初,经过两年的奋斗,第一代塞罕坝人种下了6400亩树苗。谁知道1964年冬天的一场大雪下来,九成多的小树被冻死。1977年,又一场冻灾毁林20万亩。1980年,一场旱灾毁林12万亩……”国志锋说,“55年来,塞罕坝人战胜了重重困难,打破了高寒荒漠地区不能种树的论断。”

  

  这里不仅是一片绿色的森林,更是一片精神的森林。

  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俯视这无边的林海绿浪。我们仿佛看到,几代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生命播撒下的种子,已经长成这片“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森林。有了这种精神,在塞罕坝种活一棵树便不再难;有了这种精神,便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来源:长城新媒体

  记者:姜薇、商棠、李全、杨金文、宁晓雪

  责编:赵鹏

  编辑:陈兆月

  长城新媒体

(责任编辑:马常艳)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