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北京西城:“城市美容”的创新转型

2017年06月22日 1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5月27日,国家大剧院前广场上停放的一排各式各样的环卫车辆。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尹平平摄

  

  ▲5月28日,环丽中心的环卫工人开着洗地车,用高压水枪冲刷西长安街的斑马线。

  

  ▲6月1日,西环四队二班的环卫工人在前门大栅栏地区的廊坊二条胡同为一口公厕边的“死井”进行清掏作业。

  孟祥民是10项专利的发明人,虽然他只是一名环卫工人。

  像他一样,参与发明专利的环卫工人,在北京市西城区环卫中心,还有不少,比如李建敏、苏立明、蒋厂、胡金宝、吕革成……

  他们的本职工作,多数都是从事环卫车辆或机械设备的维修。搞发明申专利,不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也不是他们的分内之事,但为了让自己在一线从事环卫工作的同事们,能够有更轻松、更清洁的作业环境,更高效地把城市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愿意绞尽脑汁,加班加点。

  在不少人印象中,提到环卫工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苦、累、脏。拿着笤帚扫大街,背着篓子掏大粪,无冬历夏。

  可那其实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在北京市西城区,很多环卫工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富有科技含量的工作。随着各种机械设备的引进和不断改装,现在的环卫工人已经鸟枪换炮:

  他们撇开扫帚,摘下背篓,开着功能各异的环卫特种车上街,坐在有空调的驾驶舱,轻点几个按钮,捡垃圾、洗地、吸粪等脏活累活重活,多数由机器完成;他们通过扫描二维码,记录作业进度,避免了很多无效的重复;他们印有荧光带的环卫制服总是亮闪闪的,而不是臭烘烘的……

  仍然难免辛苦,但环卫的作业条件,已经与人们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各怀“本领”的环卫车

  贴边扫刷马路牙子的机扫车 ,能“聪明”清洁果皮箱的全自动高压洗桶车……

  现在环卫普遍使用的大型机扫车和洒水车,不少都是进口的,功能虽然强劲,但在我国的城市道路中却不完全实用。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这里不仅有单向6车道的宽阔长安街,还有更多较为狭窄的干路,大机扫车不一定进得去。尤其是为了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为道路加装了非机动车隔离带后,大机扫车肯定进不去,怎么办?

  环卫车辆的维修师傅们开动脑筋,对机扫车进行改装:为难以贴边清扫马路牙子的扫车加装电动滚刷,让扫车距离路沿三十公分时,就能贴边扫刷马路牙子;在水车后侧的底部加装水枪,在清洗地面的同时,冲刷马路中间的隔离墩;在水车车顶加装摆臂支架,把冲洗步道的高压水枪水管支起来……

  这些改装,在外人看来,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可却极大地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如果没有电动滚刷,环卫工人们就不得不重新抄起笤帚、背上背篓,一步一步走着扫大街,清洗马路牙子;如果没有水枪冲刷,环卫工人们就不得不在汹涌的车流间,或蹲或趴在马路中央,清擦隔离墩。

  摆臂支架看上去非常简易,但如果没有它,环卫工人们就不得不花很大力气拖拽压力强劲的水枪水管。水管一旦不小心脱手,会像蛇一样在地上狂甩狂扭。而且拖在地上的水管,容易绊倒过往行人和自行车,造成交通事故。

  维修师傅们对环卫车辆的本土化改造,尽可能不让已相当复杂的环卫特种车更难操作。比如收垃圾的垃圾车,原本控制垃圾箱起落倾倒的共有6个按钮,被改成了只用两个按钮便可操作,既方便了师傅们操作,又降低了成本。

  大型环卫车多是做些冲刷路面的“粗活”,轻便的小型环卫车则可以做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细活”,比如清洁果皮箱。

  以往清洁果皮箱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尤其是在冬天。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的低温,会让湿抹布迅速冻硬,就像涂了一层蜡。擦了没几秒钟,果皮箱上的水渍很快就结出一层薄冰。有时折腾半个钟头,效果还不如没擦。而在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天里,果皮箱里蹿鼻的异味儿,更是让对果皮箱进行清掏的环卫工人们头晕目眩。

  一种全自动高压洗桶车的使用,让清洁果皮箱的工作,变得又快又干净。尤其是清洗果皮箱内胆,也实现了全自动操作。这款车的车厢,左侧是水箱,右侧是个空仓。右侧仓体里可以放进两个果皮箱内胆,拉上卷帘门之后,上下共4个高压水枪开始一边旋转一边滋水,分别冲刷果皮箱内胆的内外两侧。环卫工人们再也不用屏住呼吸,弯腰往果皮箱里用毛刷去够。

  清洗果皮箱外立面就简单多了,环卫工人只需从车上拉出一根水管即可搞定,而车辆尾部的蒸汽泵还可以给水加温呢。热水冲刷在夏季可以除油去渍,冬季可以防冻。喷洗冲刷完外立面,只需用抹布把残水抹去,在相应位置喷一些消毒液即可。把果皮箱从内到外刷个锃亮,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清洁频率也因此提高了,半天时间刷百十来个没有问题。以长安街上的果皮箱为例,曾经可能个把月才清洗一次,现在有时每周都清洗一遍。

  这些水车和机扫车的改造,很多都是由孟祥民参与发明设计的。他到北京市环丽清扫保洁服务中心(下称“环丽中心”)工作之前,一直从事家用汽车的修理工作。虽然机械原理都差不多,但和小轿车比起来,环卫车辆就像变形金刚,为它们做改装,要费不少脑筋。文化水平并不太高的他,几乎翻遍了西单图书大厦各种讲汽车机械原理的书。

  每到冬季,因气温过低,水车不再喷水作业。按理说,这时孟祥民他们的维修任务大幅减轻,可他反而更忙了。除常规的维修保养,他还要趁大型环卫车冬休期间,研究对它们的改装并反复试验。有时还要向市政其他部门的大型作业车取经,比如关于高压水枪的改造,有些灵感就借鉴自园林车辆的农药喷枪。

  无处不在的二维码

  不仅喷雾降尘设备,不仅新风系统,北京西城环卫运用的“高大上”手段远比您想象的多

  只需简单按个按钮,环绕垃圾站(即密闭式清洁站)顶部房檐的一圈喷嘴,就开始安静有力地喷洒含有空气净化剂的水雾,压住倾倒垃圾时产生飞扬的尘土——西城区从去年开始,升级改造了15座垃圾站,为每个垃圾站配备了喷雾降尘的设备,以免垃圾站的环境乌烟瘴气。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15个垃圾站还安装了的新风系统,循环过滤垃圾站内空气。同样安装了新风系统的,还有西城区部分厕所。这些公厕每间都有两个大的抽风口,每个坑位或小便器上方还对应有一个抽风口。将厕所内的空气抽到房顶上的新风系统进行处理,再通过两个出风口,把过滤后的空气添加一些清新剂排出来,形成一套内循环。这样的厕所里不仅不臭,空气中还有淡淡的清香。

  不仅喷雾降尘设备,不仅新风系统,西城环卫运用的“高大上”手段远比您想象的多。

  西杰物业负责北京市西单商业街附近干路和辖区内171间公厕的保洁环等卫工作。就说这些公厕,无论是重点地段具有无障碍厕所和管理间的一类公厕,还是胡同里比较简易的三类公厕,都有一个二维码。赵新属于公厕检查组,他们每到一个公厕,都会用一个像手机一样的移动终端进行扫码,然后按照要求检查里里外外角角落落多达100多个点位和卫生死角,并选取厕所中6个不同的卫生死角进行拍照上传,才算完成一次检查。

  他们的管理已经进入数字化。无论是扫码签到的时间和人员,还是保洁质量合格与否的数据,都会通过移动终端,进入一个智能管理系统。如果检查出新风系统损坏等保洁人员无法现场独自解决的问题,后台可以把这个维修任务通过派单的形式,发给在附近巡查的维修人员。这时维修人员的手持移动终端就会有提醒,告诉他现在去哪个位置的哪间公厕,维修哪些相应设备等。接单后的维修人员就会像快递小哥一样,火速赶往现场。

  这是西杰物业从去年开始正式启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有了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又直观地看出每个厕所的保洁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哪个区域的厕所需要加强或者减少保洁力量,减少保洁人员和检查人员的重复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西杰物业的副经理孙宇当场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展示这套系统,后台数据显示:府右街附近的一间公厕,连续两个月检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孙副经理解释说,接下来一段时间,这间公厕就可以相应减少检查次数。

  二维码“身份证”已经被应用到了西城环卫的多个岗位当中。环丽中心负责的区域内,所有干路上的每一个果皮箱,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二维码背后藏有一个感应芯片,清洁果皮箱的环卫工人甚至无需下车到二维码面前去扫描,只要在一定范围内,车载的移动设备就能够感应到芯片信号,从而远程签到。

  每个路人也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对准果皮箱的二维码扫一扫。扫完弹出来的页面可以显示出负责这个果皮箱的保洁人员名称、最近一次保洁时间等信息,一旦有人在果皮箱内发现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品,还可以在这个页面上一键举报。

  现在西城区所有施工工地的公示栏上,也都有二维码。扫描这个二维码,可以看到工地的相应信息,更主要是可以看到有哪些车辆具备渣土转运资格。此前,一个工地只有一张转运证,渣土车经常借口忘带证件混过检查。现在,扫描一下二维码,卡车是否具有渣土转运资格,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了对道路遗洒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并且与城管等部门信息共享,让执法者有据可依。

  在北京,每逢秋冬,清扫落叶是进行干路保洁的环卫工人们的重头戏。北京市西城区环境服务中心一队(下称“西环一队”)五班的干路保洁员陈克告诉记者,这两年,就连每个装落叶的麻袋上,都印有二维码。它的作用就是方便于识别装落叶麻袋由哪个单位负责处理,以便合理安排分工。

  酒瓶子砸出来的创新

  人们都认为环卫工作只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实际上环卫工人们一点也不妄自菲薄 ,他们在劳作之余 ,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对环卫工作的角角落落进行创新

  刚接手地下通道的保洁任务时,王志伟也不知道怎么干。他所属的环丽中心,对西长安街几座地下通道提出的保洁要求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王志伟想起自己在五星级酒店做保洁时常用的“洗地机”,便拖了几台来,带着兄弟们在地下通道里一块砖一块砖的擦洗。他把这个过程叫做“开荒”。

  一段时间之后,环丽中心负责区域内的几座地下通道的地砖锃亮。整条西长安街,无论地面马路上还是地下通道里,尘土残存量,都远低于整个北京市的标准。部分地段甚至可以席地而坐。

  和王志伟、孟祥民他们的主动出击相比,北京市西城区环境服务中心四队(下称“西环四队”)的李敬东他们对粪车的改造,则稍显被动。李敬东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那是被酒瓶子砸出来的创新。”

  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附近,虽然几经整治,现在仍有不少背街小巷,就是老北京人常说的“小胡同儿”。胡同里无论是商家还是住户,都很少有独立厕所,只能依赖公共厕所。公厕中的污物一般都会被冲入附近的粪井。负责这一区域粪井抽运的,就是李敬东所在的西环四队。

  在北京的不少路段,粪井都与地下市政污水管道连接,污水会在过滤后流走,不需要频繁抽运,这种粪井被环卫工人们俗称为“活井”。而在北京的很多胡同里,粪井都是“死井”。简言之,就是一个盖着井盖的粪坑。只能靠抽运才能排污。

  前门大栅栏地区,商家游客众多,胡同里的粪井多是死井,每个死井每天至少要掏三四次,才能保证人们对公厕的基本需求。这些胡同极其窄小,有的两人并肩而过都很困难,大型粪车更不可能进得来。

  难道要靠人工背粪吗?现在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了。西环四队的师傅们与多个厂家协商后,共同研制出了身材小巧的小型吸粪车,可以钻进这些胡同作业。但仍有一个问题:噪声太大——这些小型吸粪车的发动机都是单缸机,会产生拖拉机一样突突突连续不断的巨响。作业时,两个人面对面大声嚷嚷都不一定能听清对方说话。

  胡同人家都是平房,墙体也单薄一些。一次清晨抽粪作业时,不知是谁,对这震耳欲聋的噪声忍无可忍,从窗根扔出来个酒瓶子。倒是没砸到人,也没砸坏车,但这个摔得粉碎的酒瓶子却给正在作业的李敬东砸出一个决心:为粪车降噪!几经迭代,现在,被他们昵称为“小电粪”的第三代小型电动吸污车已经实现作业期间零噪音。

  不仅如此,李敬东等几位师傅与设备生产厂家的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把本来露天的驾驶席改装成封闭的驾驶室,并且加装了暖风。即使如此,抽运粪井时,环卫工人们难免还要露天作业。他们就进一步提高“小电粪”的性能,将本来15分钟才能完成的工作,缩减到10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减少师傅们在酷暑或雨雪等极端天气中的作业时间。

  除了抽运,疏通堵塞的粪井,也是西环四队的工作。现在环卫工人根本无需下到粪井中去,只要开来和小电粪差不多大的疏通车,拉出高压水枪,伸入粪井,再配合竹篦子的抽拉,即可把卡在污物管道中的东西清理掉。疏通车也能给作业用水加温,以免冬季结冰上冻;还可以在作业后清洗水枪管道和篦子,保证从环卫工人到环卫车辆,都能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提起环卫工作,提起粪便清掏,国人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劳动模范时传祥。时传祥有句名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一度被环卫行业奉为经典。时传祥的精神虽然不朽,但随着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引进,在现在的环卫行业中,“脏”已不再受到标榜。“不是因为我们搞环卫,我们就应该脏。”西杰物业的党支部书记付桂利对记者强调道,“环卫是清洁城市的工作,我们环卫工人首先就要干净。”(记者尹平平、实习生马建东)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