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庞中英:"一带一路"有助国人更全面理性看待全球化

2017年05月16日 07: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摄)

  “这次高峰论坛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的未来取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根本问题能否解决,重申了‘不干涉’等以‘不’为标志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原则。习主席说‘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这一点意义重大。”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如此解读习主席在开幕上的主旨演讲。

  庞中英在全球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他的专访自然就围绕这个话题。

  中国人对全球化有个心态转变的过程

  我们看到,“全球化”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的二十多年里,国人对它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疑虑、担忧,到后来的欣然接受、乐见其成,再到现在的力挺全球化、担心保守主义回潮。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里的辩论赛经常讨论一个题目——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还是弊大;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这样的题目已经很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前段时间国内一项大型校园辩论赛中有个题目叫“中国应否扛起全球化的‘大旗’”。全球化在中国的境遇从这个侧面也可窥见一斑。

  那么,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失?如何看待国人对于全球化的态度转变?中国经济网记者把问题抛给庞中英的时候,他当即表示“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庞中英说,中国人,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二十多年来对全球化态度的变化,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二十多年前的北京肯定跟今天是非常不一样的,差别非常大。今天的北京,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了的北京,因为中国在这二十多年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化的中国。中国人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其变化过程也非常复杂。

  庞中英以世界航运业为例介绍道,过去世界十大港口差不多都是欧洲的、美国的。可是二十多年后,全球十大港口的格局变了,跟欧洲和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前十名里中国占了七八个。由此可见,中国事实上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无疑是全球化发展的受益者,因此国人对全球化态度的转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全球化不只有“诗和远方”

  全球化走到今天,世界上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在欧美,有一些人反对全球化、抵制全球化。对此,庞中英认为,欧美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全球化的;而不喜欢全球化人,其实在中国也有。从整体上看,中国人是更加喜欢全球化了,因为现在无论出国旅游、经商还是留学,在二十多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庞中英话锋一转,“你原来在想着“诗和远方”的时候,觉得还挺不错的,但如果你今天背个包到非洲去旅行,当你真正踏上征程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想,非洲对我还是陌生的,可能会有些不确定性,甚至有一点恐惧。”庞中英说,“我在大学里教书,给学生们介绍什么是全球化。我从来不讲很抽象的东西,因为抽象的东西在教科书、参考书里面都有了。我就给他们讲我个人行走全球的经历,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

  为什么大家觉得美国的种族主义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庞中英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他说,人们来自世界各地,住在了同一个地方,肯定会有摩擦的。甚至原籍是英格兰或欧洲大陆的移民,同样都是白种人,当年来到美洲的时候也有个磨合的过程。何况后来非洲黑人到了美国,还有所谓的亚裔人,美国自然就会出现种族问题。庞中英提出警示,虽然大家在中国感觉不到种族问题,但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范围的话,当中国人更多地开始在国外行走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也是个问题。他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未来的二十几年里,很多你不喜欢的东西可能都会更多地表现出来。比如现在一些欧洲人对外来移民的恐惧,等到让我们面对这种局面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人心其实都差不多。

  “一带一路”助国人更加理性认识全球化

  庞中英认为,在展望全球化未来发展的时候,还是要看到可能会有更多的挑战。很多东西其实不是田园诗般的,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作为学者,应该提供更加客观的认识。

  为什么欧美国家现在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全球化?庞中英认为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他说,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改变,所谓“化”,就是会“化”掉一些东西。比如很多人想出国,但等到真出去之后,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不像原来想的那么简单,不都是美好的东西。当年英国人移民到世界各地,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到了那里以后也有一个艰难创业的过程。不是说你在英格兰破产了,生活不下去,移民到美洲、澳洲,生活就自然变得很好了。当时他们想得也很简单,但是等到面对现实的时候,就知道困难了。

  那么“一带一路”建设会对中国人的“全球化观”产生什么影响?庞中英认为,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可以使中国受教育程度较高、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或想接触外部世界的群体,对全球化的态度更加理性,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非常有必要,因为中国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侃侃而谈中,不知不觉就超过了约定的采访时长。在结束采访,匆匆赶赴下一个行程前,庞中英还不忘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补充道,“你今天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对于全球化,确实很难简单地做出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网记者李焱)

    相关专题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