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者说

2017年01月09日 11: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静原

  陈和生(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第一完成人):

  近些年来,国家愈来愈强调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1998年至2011年这13年间的科研经费就涨了14、15倍。国家的支持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包括空间科学实验、宇宙线试验、下一代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更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与许多具备先进科技水平的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创新任务艰巨,还需要科技工作者们不断努力。

  倪明江(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代表):

  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还不够充分,高校里的工程类学科有责任去填补这一块创新空白,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创新团队里,需要不断有师生作为科研力量加入进来,通过联合高校与企业组建合作研发平台,推动高校和企业进行深度的协同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尝试,获得技术成果。

  徐向阳(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第一完成人):

  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成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有了市场,技术才能不断被推广应用,完善提高。我们的项目还是一个产学研用合作的典型案例,它既有高校的原始创新,又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使创新从基本的概念变成样品再到商品,实现不断蜕变。同时在团队创新的每个关键阶段,都有来自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扶持与支撑,这对项目研发来说都是有益的,值得不断被推广。

  陈香美(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第一完成人):

  医疗项目研究时间漫长,最终一定要作用到患者之间,观察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团队从临床方案设计到治疗成效验证共经历了逾10年的时间,只有找准创新方向,建立辩证评估体系,坚持不懈地从临床试验中获取治疗数据,才有创新治疗技术的生成。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