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巫溪县白鹿镇石院村党支部书记周天松 带领大家脱贫是我的责任-今日重庆-华龙网

2016年11月10日 18:42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周天松(右)在给村民讲解果树种植技术。通讯员 王豪 摄

  皮肤黝黑,两鬓已有些许斑白,时常身着一件褪色的军绿色外套,裤脚还常有泥巴……这个常常走家串户、穿行在田间地头的人,就是巫溪县白鹿镇石院村党支部书记周天松。

  提到周天松,村民都称:“那是个带着我们干实事的能干人。”在村民眼中,周天松为人耿直,做事踏实、有想法,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大家信任我,选我当村干部,我就得把事情做好。”11月8日,寒潮来袭,石院村笼罩在一片阴雨中,在村里为孤寡老人盖的安置房里,周天松正和老人们拉着家常,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而他自己脚上还只穿着一双凉拖鞋。

  在外打工多年、存下了近40万元的周天松,原本可以走出大山,过上令许多人羡慕的生活,但周天松却没有这样做。2003年,在村民诧异的目光里,周天松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回到了石院村。“我过得好了,可村里人还穷得很,我就想有没有办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别人都是往家里挣钱,可他倒好,自己还倒贴”

  石院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几乎一穷二白。

  2004年被推选为村主任后,周天松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他发现,村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行路难,“没有路,怎么能发展?”

  龙王河是村里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河上没有桥。“娃娃们都要踩着石头过河,热天家发大水的时候,娃娃们要靠背着才能过河,造孽得很。”周天松说。

  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艰难,只是石院村交通不便的一个缩影。在2004年之前,石院村不仅没有一条硬化路,连机耕道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面对这种状况,周天松和村干部一趟又一趟的往县城跑,为村里争取到了龙王河公路桥建设项目。两个月后,龙王河桥顺利竣工,但周天松却没有停下来,他又给村里争取了6公里的村道建设项目,并发动村民出工出力参与道路修建,还自掏腰包垫付了2万元的工程款。

  “别人都是往家里挣钱,他倒好,自己还倒贴。”周天松的举动招来妻子的不满。可看着村民出行方便了,周天松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这一年,周天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要改变现状,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极致”

  路修好了,但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得要有产业支撑。

  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让周天松认识到,要在基础条件极为薄弱的石院村发展产业,必须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要改变现状,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极致。”周天松自费请来专家为石院村进行整体规划,决心带大家走一条“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企业化道路。

  “了解到青脆李前景不错,再加上村里也有种植李子的传统,我认定了优先发展青脆李产业。”然而,一直以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的村民,对周天松提出的水果产业并不理解。

  为了给村民信心,周天松决定自己先“搞点东西出来”。2013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种下了青脆李,还邀请了几位村民一起来种,并承诺:不用他们花一分钱,赚了是他们的,赔了自己来承担。

  “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甘愿为这片土地付出所有”

  由于地理条件与气候适宜,再加上科学管理,周天松的青脆李在种植两年后获得了丰收,3亩地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而且,青脆李还可以和土豆、红薯实行套种。

  看着周天松地里的青脆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坐不住了,开始积极加入到脆李种植的行列当中。这也正是周天松所期望的,他认为,不仅要引导村民找准路子,更要形成规模发展,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周天松整合了800亩土地,着手打造青脆李连片种植基地,并出资组织村民到其他乡镇学习种植经验,还请来了相关专家给村民做种植技术培训。同时,他还与商家签订收购协议,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我打算把枣园、羊肚菌等产业也扶持起来,把石院村打造成为集现代农林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周天松表示,由村里的冬枣与羊肚菌种植大户带头,进一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再将观光农业与体验式农业相结合,为村民们谋划一条更好的出路。

  “大家选了我,我就得带着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甘愿为这片土地付出所有。”今年9月,49岁的周天松当选为石院村的党支部书记,“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符仲明)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