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网媒记者365天】中国经济网马常艳:一直在路上,澎湃如昨

2016年11月08日 10: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本记者证,赋予了我们责任和使命;

  一本记者证,见证着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一本记者证,记录了我们的脚步和成长……

  今天是第17个记者节,我们不忘初心,我们坚持理想,我们依然在路上!

 

  记者随时随地写稿是常态。图为2015年两会期间在政协委员驻地整理稿件。 

  练好“化功大法” 

  像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原始资本的积累阶段,记者也有这样的积累阶段,而记者的资本就是采访功力和采访资源。

  很幸运参加了一些大型报道活动,包括全国两会和重走长征路。不管是两会,还是长征,还是其他采访,无不是功力和体力的较量。

  如何增强新闻功力?若要总结一下,我觉得要练好两种“武功”。

  首先要练好“吸星大法”。吸星大法之于编辑记者,就是在工作中广泛学习,跟领导学,跟同行学,跟采访对象学,有意学习,无意学习,甚至是“偷学”。作为一名网络编辑记者,还需要借助各种平台去完成采访任务。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微博、微信还有很多传播平台,都是便捷的采访助手。

  此外还要练好“化功大法”。杂糅了那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量,如何化解成自己的本事更为重要。要想真正吸收这些功夫,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消化能力,但归根到底就是做一个有心的人,用心的人。

  全国两会上,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不仅是争取提问的重要时刻,也是展现新闻媒体风采的绝佳机会,所以各家媒体都希望抢占一个好位置,第一排更是必争之地。2015年的政协新闻发布会,记者爆满,眼看着第一排已经被占满,情急之下,我一下子坐到了第一排前的地毯上,成功“扳回一局”。

  讲好新闻故事 

  从拿到新闻记者证的那一刻起,怎么做好新闻报道,怎么讲好新闻故事,成为打在心中反复揣摩的问号。

  “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是中国经济网多年的报道原则。刚到网站新闻部的前两年,每天都要总结一天的进步和问题。看似繁琐没必要的过程,正是夯实新闻基础的关键阶段。

  好的新闻报道都是客观的,好新闻都要惜字如金,好新闻都有一个实标题,好新闻都要有个性化的写作手法……这些新闻常识在实践中反复打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例如,H5、“一图读懂”、VR、视频直播。这给我们做好新闻、讲好新闻故事带来更多的形式选择。

  永远走在路上 

  看到过很多好记者:用良心做新闻的调查记者王克勤、揭露震惊全国矿难黑幕的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刘畅、按原路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记者罗开富……而想要成为一名好记者,则任重道远。

  新闻理想,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要真正“跑”新闻,用脚丈量新闻的深度;同时,永远在路上,是指记者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新闻采访要涉及各个领域,十八般武艺需要样样精通;永远在路上,还要永葆青春的拼劲儿和韧性。

  今年9月,和60多家网络记者一起参加了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穿越2市(州)7县,总行程约1500公里,来到奔腾不休的大渡河,翻过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蹚过危机暗藏的沼泽地,不仅感受到不死英雄精神,更见证了革命老区的山乡巨变。

  80年前,红军一举夺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站在今天,我们这一代还需要为了新长征砥砺前行。而我,作为一名记者,也将不忘初心,继续走在路上!

  江河壮阔,我心澎湃如昨。(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