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C21论坛分论坛闭幕 专家学者为成渝城市群献智献策

2016年10月12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刘 畅

    第七届C21论坛“成渝发展主轴·国家中心城市”分论坛闭幕——

    专家学者为成渝城市群献智献策

  “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成渝乃至川渝的重点不再是哪个城市的发展,而将以城市群的概念呈现。”前不久在四川省南充市闭幕的第七届C21论坛“成渝发展主轴·国家中心城市”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就成渝发展新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国务院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将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建设人居环境,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成渝城市群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带动区域间城市协调发展?C21论坛主要聚焦四川21个市州和相关区域发展,参加论坛的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献智献策。

  创新驱动成发展关键因素

  张国华说,成渝城市群规划中,明确把成都和重庆定位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作为城市群的两个核心,要代表国家去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去竞争?创新驱动至关重要。

  目前,这两座城市都已经有了创新发展的趋势和态势。

  四川是中央确定的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区域之一,更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省级试验区。2015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为重庆未来几年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绘制了“路线图”。

  在张国华看来,成渝城市群在创新发展方面要抓住两大机遇。首先,要抓住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国家级经济战略。其次,在发展经济时,要向生态文明和双向开放靠拢。“如果做到这两点,成渝有望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四极’。”张国华表示,目前很多城市都在争夺中国“第四城”的标签,“我想应该就诞生在成渝,有可能是重庆,也有可能是成都,谁先抓住新机遇,谁就能得到发展”。

  正如张国华所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要以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和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成渝创新驱动核心区。

  这一系列创新驱动的成果如何在成渝城市群中实现共享?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提出4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合作共享,促进联动发展;二是要创新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三是要搭建利益机制,推动持续发展;四是要着力就业增长,加快脱贫的步伐。

  城市群应当打破壁垒

  “城市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进入了城镇群竞争阶段。城市发展开始打‘群架’,不再是打‘个架’。”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城市群落的发展进程远远强于单个城市,相互间有很强大的支撑,“就像一个人一样,呼和吸相互映衬,一个群落完成了一个自我的双向互动,才有助于实现其价值”。

  实现自我双向互动,有助成渝城市群良性发展。专家认为,当前成渝城市群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壁垒急需打破。

  张国华表示,对城市群来说,交通是最值得考虑的因素。世界级的城市群,必须要有世界级的空海航运体系。除了对外运输,对内运输也要打破交通壁垒。张国华建议,成渝城市群内部要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既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又包括地铁。

  如何打破壁垒?李后强提出要实现统筹式发展: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值得关注的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放在了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位置。规划中提到,要实施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严格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建设绿色城市。

  对此,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彭勇介绍,2014年9月,四川省环保厅与重庆市环保局签订《长江三峡库区及其流域跨省界水质预警及应急联动川渝合作协议》,意味着跨区域治水正式上升到省级层面。以此为契机,两地环保部门建立了水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制度、风险防范形势定期会商、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信息共享等机制。(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