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湖北生物产业蓬勃兴起

2018年10月10日 11:53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郑明桥 柳洁

  通过创新驱动、技术领航、龙头带动,湖北各地生物产业蓬勃兴起,形成“1+8”差异化发展格局。

  2017年,全省生物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300亿元,同比增长15.9%

  一粒小小的胶囊内窥镜,可以在人的胃肠内360度观察;邮票大小的皮肤样本,可培养出全身所需皮肤……在一项项“黑科技”带动下,湖北从无到有形成了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分子育种、基因检测等与国际同步的特色产业集群。

  湖北顺势而为将生物产业作为全省六大新兴支柱产业来打造,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生物产业蓬勃发展,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确定思路铸“龙头”

  2008年11月份,地处武汉东南的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奠基。

  10年弹指一挥间,光谷生物城迈入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前三,跃上了世界舞台。

  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产业集群,光谷生物城有别于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新路。

  2007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发改委第三批批复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光谷生物城负责人表示,光谷生物城利用本地资源禀赋,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在转基因育种、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发展生物农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光电子信息与生命健康的跨界融合,发展医疗器械和生物信息产业,为实现跨越赶超提供可能。

  10年来,通过建设国际化专业园区、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推进资本和产业深度融合、优化综合发展环境等措施,武汉实现了生物健康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到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集聚各类生物企业超过1800家,拥有8家世界500强企业,50家上市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赛默飞世尔、霍尼韦尔、赛诺菲巴斯德、国药集团、美纳里尼、中种集团、华大基因、药明康德、联影医疗等行业巨头在此聚集。

  一方面引进行业巨头,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落户东湖高新区,建成了年产猪用疫苗4亿头份的动物疫苗现代化生产基地,步入国内动物疫苗行业第一梯队,去年企业总收入达6.5亿元。

  2017年,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位。

  “五链”融合抢“滩头”

  近日,武汉璟泓科技董事长王健斌为扩大产能忙碌不已。这家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的CRP检测试剂在区分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上取得了新突破。“原来检测需要20毫升血、4个小时,现在只需要3滴血、几分钟。”

  王健斌说,公司能较快成为业界翘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搭建的投融资和孵化平台,公司借此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获得了25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

  “光谷生物城大量企业还处于研发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孵化环境。”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介绍,从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新药开发的每个环节,生物城均有平台提供服务。以政策链、基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并驾护航,重点打造生物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和总部聚集区,抢占生物产业发展的“滩头”。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用自建实验室、不用买设备,一个人只要有研制新药的好点子、好技术,就可以来光谷生物城创业,一站式包办。

  “人血清白蛋白”是治疗烧伤、肝硬化等疾病的“黄金救命药”。过去只能从血浆中提取,武汉禾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杨代常教授的一项成果却能让它从水稻中“长”出来。“一亩水稻可以产生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300人每人平均献200毫升血的产量。”

  这个令人惊艳的科研成果转化却历经坎坷,直到杨代常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由武汉大学、华中科大、华中农大等共同组建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后才得以真正转化。

  杨代常坦言,正是依托研究院提供的300多平方米实验室,2000万元项目经费及量身定制的年度发展规划,让他多年的心血终于离开了实验室,成为面向海内外的热销产品。

  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光谷生物城实施精准培育。中小型创新企业势单力薄,光谷生物城就为其提供金融、专利、法律、财务等专业咨询,打造服务专业、人才自由流动、技术自由转化的创新生态环境。

  企业度过最初的研发期,成为细分领域的“潜力股”后,融资需求分外强烈。光谷生物城又从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上市融资等方面重点帮扶,为其提供“股权+债权+上市”为主体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为解决企业产品研发、转化、注册、生产、物流等产业链环节的共性问题,光谷生物城还打造了一批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分析、生物药中试放大、公共信息服务、诊断试剂加速生产、种子检测与交易等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涵盖了生物健康各子领域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加速了企业的成果转化步伐。

  创新驱动立“潮头”

  不久前,光谷生物城成功引进深圳康昕瑞集团。这是一家拥有国际前沿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核心技术的仪器制造商。光谷生物城聚集了50多家基因测序企业,但大部分是服务商。康昕瑞作为设备和制剂生产商入驻,完善了湖北基因测序的产业链,有望形成新的千亿元产业。

  立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潮头”,还需要补短板。过去,湖北医疗器械大部分是中低端医用耗材。为此,湖北借力优势产业,推进跨学科研发。

  在武汉博激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可用于静脉曲张手术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即将出口欧美。这家医疗器械企业其实是从武汉的另外一家工业激光企业——凌云光电脱胎而来。

  湖北引导28家工业激光技术企业与高校院所和医院跨界融合,组建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诞生了中国首个医用飞秒激光器、中国首个微型牙科激光治疗仪等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大的激光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通过创新驱动、技术领航、龙头带动,湖北各地生物产业蓬勃兴起,形成“1+8”差异化发展格局。在武汉,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化学药和研发外包技术服务,正在抢占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在宜昌,人福药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麻醉药生产基地,中国麻醉药品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全国一流的仿制药生产基地也显现雏形;在黄石,以保健品生产、中药材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活力四射;在黄冈,化学原料药、中药材种植稳步推进;仙桃、天门、十堰等地则成为医用耗材、中成药制剂、新型激素中间体等细分产业的聚集区。2017年,全省生物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300亿元,同比增长15.9%。(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郑明桥 柳洁)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