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石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为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公司管理层审时度势,科学分析了中国石化五大优势,即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有优势和炼油化工与销售的竞争优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国际贸易的优化保障优势、石油工程炼化工程技术服务的配套优势和“走出去”的一体化优势,确立了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的发展举措,通过实施“资源、市场、一体化、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成功应对了国内市场开放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挑战,不仅公司效益稳步增长,而且正将短板打造成长板,长板增强为厚板。
资源战略: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2001年中国石化收购新星公司,是公司扩大资源的一个良好开端,此举进一步充实了公司上游业务,扩大了资源,令上游资产相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2006年4月,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该气田的发现得益于海相勘探理论、勘探思路、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中国海相勘探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扩大了中国石化在天然气方面的勘探领域,为中国石化增储上产创造了条件。此外,通过实施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采收率和储采比,实现东部老区的增储、稳产、增产。同时加快西部新区勘探,通过对塔里木、准葛尔、鄂尔多斯、川东等资源接替区的勘探,在西部新区有多个储量发现。此外,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施进口原油多元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合作扩大海外资源。坚持资源获取多样化,以原油、天然气、成品油资源为基础,以替代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为补充,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来源和生产贸易两种方式,不断巩固资源基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资源获取的安全性、经济性、稳定性。十年来,公司油气资源序列趋于合理,基本实现油气储采平衡有余。2010年5月18日,中国石化“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成功收购中国石化集团海外油气资产,即所持SSI公司安哥拉18区块50%的权益。安哥拉18区块为深海区块,迄今为止共获得8个商业油气发现,勘探成功率达100%。其中东区已于2007年正式投产,日产能力达24万桶,目前正处于上产期。中国石化通过收购进入了海外油气资源市场,为今后获得新的油气资产奠定了基础。
图6 原油、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保持稳定

市场战略: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机统筹,完善石油和石化产品营销网络,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发挥差别化产品优势引领市场需求,培育提升中国石化品牌形象。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从“经营资源”到“经营市场”、从“产品营销”到“服务营销”、从“油品销售”到“油非互促”三个转变,抓好差异化营销、提高服务质量、完善IC卡增值服务等工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强化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石化拥有中国最大的加油站服务网络,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销售商,拥有中国里程最长的成品油管道。目前已在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石油公司。2009年中国石化拥有加油站近3万座,销售成品油1.29亿吨,其中香港530万吨,累计发行加油卡3660万张。中国石化加油站每天为超过千万名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日臻完善的成品油营销网络令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的效益显著提高,成品油零售量和直销量占总经销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24%提高到2009年的80%以上,单站加油量从1402吨/年增加到3000吨/年,成品油经销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比例达60%。除上述油品业务外,非油品业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9年,在营 “易捷”便利店1.2万座、知名品牌快餐和汽服店60座,统一开发广告项目的加油站514座,实现非油品营业额30.1亿元。
2005年中国石化成立化工销售分公司,负责中国石化所属企业生产的石化产品的资源统筹、市场营销、产品销售、物流、客户服务以及所属企业生产所需相关化工原料的采购和供应工作,以贴近市场和快捷的服务赢得了客户。中国石化润滑油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在海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渠道。中国石化润滑油与中国九成以上主流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国润滑油市场OEM用油领域占有65%的份额。中国石化立足市场需求,从高品质服务、规范化服务、增值性服务,多功能服务、保障性服务等角度出发,努力追求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客户提供快捷和贴心的服务。2002年,公司成立润滑油客户服务中心,公布了服务热线400-810-9886,这是中国润滑油行业第一个客服中心;2003年,公司成立油品销售客户服务中心,通过客户服务电话95105888和95105988,24小时为顾客提供各类咨询和投诉服务;2009年12月30日,中国石化的化工销售客户服务中心也正式投入运营,通过热线电话400-818-9100提供主要产品的销售报价,查询账户余额、产品性能咨询,查询产品订单、物流信息、销售联系方式,受理客户意见和投诉等。
成品油总经销量和零售直销占总经销量比例

单位:百万吨
一体化战略:坚持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整体产业链的优化组合;加强板块、区域、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一体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针对自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特点,坚持结构调整,突出核心业务。上游加强勘探,特别是加强新区勘探,提升物探和石油工程装备水平,大量圈闭的发现使圈闭储备步入良性循环,在开发上提高储量动用率、采收率和单井产量。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开发好普光气田和建设好川气东送管道,同时加强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此外,LNG业务、煤层气和页岩气业务以及煤制天然气前期工作也在开展之中。炼油、化工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个炼化集群初具规模。此外,上海赛科、扬巴一体化、福建炼化、天津乙烯等大型合资项目均顺利建成投产和运营。 加强原油码头、原油和成品油管线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建或改造曹妃甸等大型原油码头,建成投用甬沪宁、沿江原油管道和西南成品油管道。截止2009年年底,中国石化在用原油长输管道6887公里,建成投用成品油管道7265公里,2009年,成品油一次出厂管输量4009万,原油一次管输量为10387万吨。完善的物流体系为炼油、销售和化工板块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炼油板块努力提高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利用近年来加工劣质原油适应性改造形成的优势,努力提高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销售板块充分发挥完善的营销网络、物流体系和品牌优势,采取先进的营销手段、灵活的营销策略和周到的售后服务等扩大了经营规模。新成立12家油品销售省市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同时成立燃料油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从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非油品业务,2010年14500座加油站设立了便利店,将很快达到60%的加油站有便利店的目标。化工板块大力开拓市场,强化产销研结合,增产适销对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改进客户服务,强化与国内大企业和重要客户的战略联盟。
十年来累计资本支出

国际化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2010年成功收购了集团公司在安哥拉油气资产,为发展海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发展境内外炼化合资合作、贸易,利用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优势,推进海外业务快速发展,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石化产品出口是中国石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做强做大出口规模,与杜邦、宝洁、米其林等150多家国际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石化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均保持在30%以上。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设备材料出口显著增长。公司重点发展了一批设备材料出口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石油钻机、石油地质专用管、压缩机组、反应器、换热器、管线钢板等石油石化设备为主打产品的出口业务,为客户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目前,设备材料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巴西、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与BP、壳牌、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德希尼布、赛班公司等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公司原油、石化产品以及设备材料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提高,有利支撑了公司业务和收入的增长。2009年原油国际贸易及进口经营量达到1.46亿吨,是2003年的2.6倍,年均增长率达14.3%。2009年原油代理进口量达1.068亿吨,是2003年的2.4倍,并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成品油出口量677万吨。第三方原油贸易3877万吨,是2003年的3.1倍。第三方贸易成品油贸易量581.83万吨。2009年实现原油及成品油国际贸易额740亿美元,其中公司外销售收入304亿美元,同比增长8%。炼化产品和设备材料进出口额11.4亿美元,国际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
科技开发:公司把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提高上,注重健康、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和新能源研究开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石化利用一体化优势,产销研相结合,突出核心技术与专有技术开发,在诸多新业务领域实现技术突破。2005至2009年,中国石化科技投入235亿元。截至2009年底,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89项。申请中国专利8514件,其中5182件获得授权;申请国外专利1104件,其中获得授权413件。在油气勘探方面,通过海相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四川盆地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气田,为公司天然气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同时加大三次采油和难采储量的科研攻关力度和投入。在石油炼制方面,适应劣质化原油加工的多项技术取得实质进展。 公司一直致力于油品质量的升级工作,依靠自主技术开发的满足国Ⅳ(相当欧Ⅳ标准)排放要求的汽柴油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向北京和上海提供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汽油产品。面对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公司加强对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合成气制合成油、生物柴油等中试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7年开始,开展了纤维素乙醇技术和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发。在化工方面,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成功开发了磁稳定床加氢精制技术,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新型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今后开发新的化学反应工程技术奠定了基础。30万吨/年聚丙烯等自主开发的化工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应用,中国石化已具备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的能力。一批新产品成功开发和应用,长城特种润滑油成功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和神舟七号飞船,东海牌改性沥青、聚丙烯专用料成功用于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此外,公司注重以信息化技术提升传统产业,ERP系统是中国石化信息化的核心内容,通过ERP系统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功能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
ERP 提升传统产业

(责任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