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质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种草”笔记迷住了双眼

2022年02月22日 08:58   来源:中国质量报   

  □ 吴学安

  2月17日,小红书宣布已启动新一轮虚假“种草”治理。本轮治理将医美品类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首批已处置违规笔记27.9万篇,处罚违规账号16.8万个。据悉,这是小红书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医美专项治理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取消对私立医美机构的专业认证,专业认证仅对公立三甲医院及三甲医院医美科医生开放;二是对普通用户生产的医美笔记进行回查清理,并对涉嫌营销导流、违规医美的内容和账号进行下架、封号、降级处理。

  (据2月18日《证券日报》)

  近年来,各种“网红探店”“美食好物种草”等分享内容在小红书、抖音、快手、微博等App上流行,成为深刻影响年轻人的“购物指南”。但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下,代写代发虚假“种草”笔记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所谓“种草”,是一种网络流行语,表示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的行为。如今一些平台上的“种草”笔记,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写文、点赞、评论等,并不真实客观。在“一切皆可推”的大环境中,所谓的“种草”实际上已模糊了所推荐的商品实际效果,“种草”的客观真实性也被大打折扣。有些“种草”笔记纯粹是营销,但即便是真心分享,体验感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大家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既要实事求是地给出正确的评论,更要擦亮眼睛,别被刷出来的虚假好评及营销手段蒙骗,损害到自身利益。尤其对于“好用不贵”“便宜实惠”等“种草推荐”,要分清哪些是“假种草”,哪些是“真广告”,莫让“乱花”迷了双眼,而即便是面对不带任何“安利”色彩的推荐,也要明白“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这个硬道理,出手购物之前可以去实际体验一下,再出手也不迟。

  毋庸置疑,“种草”笔记作为商家推广产品的一种营销手段,需要符合《广告法》的规定,要名副其实。电商平台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规范广告宣传模式,对于“假种草真营销”的软性广告,应在内容醒目位置标注“广告”二字,作为提醒,对于那些利诱买家下单的商家或主播,网购平台应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种草”的博主或主播也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要根据真实消费体验向消费者“种草”或者帮助大家避坑。更主要的是,对于“种草”,相关部门需要有监管措施跟进,给虚假宣传划定边界,并设立负面清单,避免不良商家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乘数效应来欺骗消费者获利。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