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医疗器械公司去年净利增长 体外诊断企业包揽营收、净利冠军

2023-04-14 07:1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许林艳

  4月13日,迪安诊断披露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02.82亿元,同比上涨55.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4亿元,同比上涨23.33%。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已有28家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18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64.29%。从具体细分领域来看,体外诊断企业业绩整体表现亮眼。

  体外诊断企业业绩突出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目前,在已披露去年年报的28家医疗器械公司中,有两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100%,均为体外诊断(IVD)领域公司。

  血糖仪龙头三诺生物的净利润增速居于首位。2022年,三诺生物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00.56%。

  三诺生物董秘黄安国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去年公司以血糖监测产品为核心的慢性病快速检测业务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保持第一曲线业务持续成长的同时,公司协同海外子公司推动糖尿病管理专家的数智化转型,努力培育第二曲线。”

  HPV疫苗龙头万泰生物的净利润增速紧随其后。20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7.36亿元,同比上涨134.28%。

  从净利润金额来看,有6家公司进入10亿元梯队。除爱美客外,其余5家均为IVD企业。其中,达安基因居于首位,净利润达54.12亿元。达安基因方面表示,2022年,市场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及核酸检测仪器、相关耗材的需求持续,这对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营业收入来看,有3家公司位于百亿元梯队,分别为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和万泰生物,均为IVD企业。报告期内,迪安诊断营收达202.82亿元,同比上涨55.03%;达安基因营收达120.46亿元,同比上涨57.17%;万泰生物营收达111.85亿元,同比上涨94.51%。

  对于IVD企业领跑整个医疗器械板块,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体外诊断企业的领跑态势在于行业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较高,而且相关政策也对其进行支持。

  “未来,具有一定消费属性的IVD诊断产品,例如肿瘤早筛产品等,有望成为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此外,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医疗将成为IVD市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8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去年总研发投入为82.06亿元,较2021年的60.76亿元增长35.06%。

  “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和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赵喜龙对本报记者表示。

  有两家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在10亿元以上,分别为万泰生物和达安基因。此外,共有10家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超10%。

  “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超10%,已是一个较高水平,这表明相关企业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赵喜龙说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家医疗器械公司去年净利增长 体外诊断企业包揽营收、净利冠军

2023年04月14日 07:19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许林艳

  4月13日,迪安诊断披露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02.82亿元,同比上涨55.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4亿元,同比上涨23.33%。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13日,已有28家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18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64.29%。从具体细分领域来看,体外诊断企业业绩整体表现亮眼。

  体外诊断企业业绩突出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目前,在已披露去年年报的28家医疗器械公司中,有两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100%,均为体外诊断(IVD)领域公司。

  血糖仪龙头三诺生物的净利润增速居于首位。2022年,三诺生物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00.56%。

  三诺生物董秘黄安国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去年公司以血糖监测产品为核心的慢性病快速检测业务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保持第一曲线业务持续成长的同时,公司协同海外子公司推动糖尿病管理专家的数智化转型,努力培育第二曲线。”

  HPV疫苗龙头万泰生物的净利润增速紧随其后。20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7.36亿元,同比上涨134.28%。

  从净利润金额来看,有6家公司进入10亿元梯队。除爱美客外,其余5家均为IVD企业。其中,达安基因居于首位,净利润达54.12亿元。达安基因方面表示,2022年,市场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及核酸检测仪器、相关耗材的需求持续,这对公司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营业收入来看,有3家公司位于百亿元梯队,分别为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和万泰生物,均为IVD企业。报告期内,迪安诊断营收达202.82亿元,同比上涨55.03%;达安基因营收达120.46亿元,同比上涨57.17%;万泰生物营收达111.85亿元,同比上涨94.51%。

  对于IVD企业领跑整个医疗器械板块,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体外诊断企业的领跑态势在于行业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较高,而且相关政策也对其进行支持。

  “未来,具有一定消费属性的IVD诊断产品,例如肿瘤早筛产品等,有望成为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此外,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医疗将成为IVD市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8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去年总研发投入为82.06亿元,较2021年的60.76亿元增长35.06%。

  “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重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和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赵喜龙对本报记者表示。

  有两家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在10亿元以上,分别为万泰生物和达安基因。此外,共有10家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超10%。

  “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超10%,已是一个较高水平,这表明相关企业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赵喜龙说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