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种新药进医保,谈判成功率再创新高

2021-12-05 07:3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彭韵佳、赵久龙)这是一份给亿万人民的年末健康红利——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历经6个月调整后于3日敲下“定音锤”:74种新药进医保,其中谈判成功的67种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降价幅度再创历史新高。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有哪些看点?释放哪些信号?何时实现落地?记者采访了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与业内专家。

  首次纳入高值药品

  降价幅度再创新高

  “天价药”降为“平民价”,此次医保药品目录谈判首次纳入高值药品,降价幅度可谓空前。

  “本次谈判预计2022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超300亿元。”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介绍,经国家医保局初步测算,新增的74种药品预计2022年增加的基金支出,与目录内药品降价等腾出的基金空间基本相当。从总体上看,近期不会明显增加基金支出。

  据国家癌症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石远凯介绍,一些原来价格昂贵的药品开出“平民价”,符合“保基本”的定位,经谈判后顺利进入目录。比如曾经高达每针70万元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谈判后大幅降价,达到多数患者可承受范围之内;年治疗费用超百万的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在此次谈判成功后,价格也将降到30万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围,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

  “医保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郑杰介绍,医保谈判综合考虑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等因素,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

  肿瘤用药再添新药

  谈判成功率再创新高

  从此次医保谈判结果来看,117种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有94种药品谈判成功,入选成功率达80.34%,再创谈判成功率新高。

  “在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达18种。”石远凯介绍,新增肿瘤用药平均降幅达到64.88%,覆盖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等多个肿瘤领域。

  以肺癌药品为例,随着伏美替尼此次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国内上市的三代EGFR TKI靶向药都已经进入医保,这不仅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同时也将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此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也被纳入新版目录,比如我国第一个原创的HER2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这将为胃癌患者提高用药保障水平。

  记者注意到,此次目录调整共纳入7种罕见病用药,包括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的氯苯唑酸软胶囊等。在医保基金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惠及罕见病患者,也再次体现基本医保的公平性与普惠性。

  据悉,74种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1个临床组别。除肿瘤用药和罕见病用药,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20种慢性病用药,丙肝、艾滋病等15种抗感染用药,2种新冠肺炎治疗用药,12种其他领域用药,患者受益面广泛。

  创新药加速进医保

  加快新版目录落地

  此次目录调整中,共计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

  “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将可替代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调出的药品在目录内均有疗效相当或更好的药物可供替代。”黄华波介绍,这为更多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腾出空间,进一步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提高新药、好药的可及性。

  除严格目录外药品的准入,此次调整对目录内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超过准入协议预算等情况的部分药品也进行了再次降价,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在67种谈判成功的目录外独家药品中,有66种为去年上市的药品,新药纳入率达99%,再次释放出支持更多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的信号。

  中国药学会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显示,自2018年以来,医保药品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占比逐年上升,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药合理性得到改善。

  据介绍,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推动新版目录尽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将落实谈判药品直接挂网等措施,确保谈判药品如期按照协议调整支付标准。”黄华波介绍,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加强联动,根据临床治疗需求,及时将新增药品特别是谈判药品纳入本机构配备名单,并指导各地落实“双通道”管理机制,通过定点零售药店等渠道提高谈判药品的可及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74种新药进医保,谈判成功率再创新高

2021年12月05日 07:3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记者彭韵佳、赵久龙)这是一份给亿万人民的年末健康红利——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历经6个月调整后于3日敲下“定音锤”:74种新药进医保,其中谈判成功的67种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降价幅度再创历史新高。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有哪些看点?释放哪些信号?何时实现落地?记者采访了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与业内专家。

  首次纳入高值药品

  降价幅度再创新高

  “天价药”降为“平民价”,此次医保药品目录谈判首次纳入高值药品,降价幅度可谓空前。

  “本次谈判预计2022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超300亿元。”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介绍,经国家医保局初步测算,新增的74种药品预计2022年增加的基金支出,与目录内药品降价等腾出的基金空间基本相当。从总体上看,近期不会明显增加基金支出。

  据国家癌症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石远凯介绍,一些原来价格昂贵的药品开出“平民价”,符合“保基本”的定位,经谈判后顺利进入目录。比如曾经高达每针70万元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谈判后大幅降价,达到多数患者可承受范围之内;年治疗费用超百万的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在此次谈判成功后,价格也将降到30万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限定的支付范围,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

  “医保基金测算追求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合理价。”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组组长郑杰介绍,医保谈判综合考虑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患者个人负担可承受能力等因素,通过测算找到一个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用得起的价格,最大范围惠及百姓。

  肿瘤用药再添新药

  谈判成功率再创新高

  从此次医保谈判结果来看,117种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有94种药品谈判成功,入选成功率达80.34%,再创谈判成功率新高。

  “在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达18种。”石远凯介绍,新增肿瘤用药平均降幅达到64.88%,覆盖肺癌、淋巴瘤、乳腺癌、肝癌、胃癌、骨髓瘤等多个肿瘤领域。

  以肺癌药品为例,随着伏美替尼此次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国内上市的三代EGFR TKI靶向药都已经进入医保,这不仅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同时也将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此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也被纳入新版目录,比如我国第一个原创的HER2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这将为胃癌患者提高用药保障水平。

  记者注意到,此次目录调整共纳入7种罕见病用药,包括治疗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的氯苯唑酸软胶囊等。在医保基金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惠及罕见病患者,也再次体现基本医保的公平性与普惠性。

  据悉,74种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1个临床组别。除肿瘤用药和罕见病用药,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20种慢性病用药,丙肝、艾滋病等15种抗感染用药,2种新冠肺炎治疗用药,12种其他领域用药,患者受益面广泛。

  创新药加速进医保

  加快新版目录落地

  此次目录调整中,共计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

  “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将可替代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调出的药品在目录内均有疗效相当或更好的药物可供替代。”黄华波介绍,这为更多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腾出空间,进一步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提高新药、好药的可及性。

  除严格目录外药品的准入,此次调整对目录内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超过准入协议预算等情况的部分药品也进行了再次降价,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在67种谈判成功的目录外独家药品中,有66种为去年上市的药品,新药纳入率达99%,再次释放出支持更多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的信号。

  中国药学会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显示,自2018年以来,医保药品在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占比逐年上升,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临床用药合理性得到改善。

  据介绍,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推动新版目录尽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将落实谈判药品直接挂网等措施,确保谈判药品如期按照协议调整支付标准。”黄华波介绍,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加强联动,根据临床治疗需求,及时将新增药品特别是谈判药品纳入本机构配备名单,并指导各地落实“双通道”管理机制,通过定点零售药店等渠道提高谈判药品的可及性。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