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生长”需要软硬件协同发展

2024-09-24 07: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2024云栖大会上,前沿应用展馆里有一位“红人”备受关注。它的名字叫“清宝”,身高165厘米,体重52公斤,是一个具备了直立行走、售卖货物和跳舞等多项技能的人形机器人。“‘阿姨’会来我家敲门吗?”参观人群中,有一名两岁左右的小女孩看着这个人形机器人,问身旁的爸爸妈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前瞻性谋划和布局。我国也正在抓紧把握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几年前,曾有投资人问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王兴兴当时说,他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10多年前上大学时他就曾做过小的人形机器人,但当时人类技术还没有办法驾驭复杂的机器人系统。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转机,主要出现在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之后,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让人形机器人发展有了更多可能。王兴兴对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从“坚决反对”,到主动拥抱。宇树科技从2023年开始做人形机器人,在1年多时间里,已经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其中一款是四足机器人。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与大脑发达是两个重要的标志。如何判断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观察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是否发达,也成为这次大会上专家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顾名思义,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一定是人形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说,人类的大脑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同发育成长起来的,人形机器人的软件和硬件也需要协同发展。他介绍,从技术层面划分,人形机器人也可以划为“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人形机器人只有本体和“大脑”的话,或许就是一些会思考的机器,只有同时兼备发达的“小脑”,指挥、协调整个人形机器人的平衡、运动、稳定和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人形机器人。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鹤兼任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他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普遍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来支撑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则是发展最为薄弱的,同时也是技术不确定性最高的地方。有的人形机器人“小脑”还是用十几年前的工业机器人或者扫地机器人技术去做,面临较大的局限性。王鹤与科研团队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上半身手眼脑的协调,以及“大脑”“小脑”与本体的控制。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含金量,一是体现在它的泛化性到底有多强,将决定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发展;二是体现在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跟自然人用自然语言进行流畅的沟通和交流。

  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巍认为,机器人和AI的使命不同,“AI是代替人来思考决策的,机器人本质上是要代替人来运动的。”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还要有两条腿,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代替人去工作。它不是一个传统机械臂的延续。

  对于社会各界感兴趣的“人形机器人敲门来家里干活,还需要等多长时间”的话题,王鹤认为,从技术上来说,这不需要等太久,但是大规模应用进入家庭,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王兴兴也表达了类似的技术发展畅想,把一个人形机器人放在它以前没有见到的场景,只要人简单地演示或示范,它就能自然地自我学习、强化,不认生、不“社恐”。陈建宇描述了未来人形机器人研发与技术发展的目标:“大脑”“小脑”和身体能够协调得像人一样又稳又快又灵活,能够帮助人们达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人形机器人的双手能够帮我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进得工厂,且做事干活灵巧、安全、可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形机器人的“生长”需要软硬件协同发展

2024年09月24日 07: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2024云栖大会上,前沿应用展馆里有一位“红人”备受关注。它的名字叫“清宝”,身高165厘米,体重52公斤,是一个具备了直立行走、售卖货物和跳舞等多项技能的人形机器人。“‘阿姨’会来我家敲门吗?”参观人群中,有一名两岁左右的小女孩看着这个人形机器人,问身旁的爸爸妈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前瞻性谋划和布局。我国也正在抓紧把握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几年前,曾有投资人问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王兴兴当时说,他坚决反对做人形机器人。10多年前上大学时他就曾做过小的人形机器人,但当时人类技术还没有办法驾驭复杂的机器人系统。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转机,主要出现在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之后,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让人形机器人发展有了更多可能。王兴兴对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从“坚决反对”,到主动拥抱。宇树科技从2023年开始做人形机器人,在1年多时间里,已经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其中一款是四足机器人。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与大脑发达是两个重要的标志。如何判断人形机器人的“能力”,观察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是否发达,也成为这次大会上专家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顾名思义,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一定是人形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说,人类的大脑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同发育成长起来的,人形机器人的软件和硬件也需要协同发展。他介绍,从技术层面划分,人形机器人也可以划为“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人形机器人只有本体和“大脑”的话,或许就是一些会思考的机器,只有同时兼备发达的“小脑”,指挥、协调整个人形机器人的平衡、运动、稳定和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人形机器人。

  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鹤兼任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他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普遍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来支撑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则是发展最为薄弱的,同时也是技术不确定性最高的地方。有的人形机器人“小脑”还是用十几年前的工业机器人或者扫地机器人技术去做,面临较大的局限性。王鹤与科研团队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上半身手眼脑的协调,以及“大脑”“小脑”与本体的控制。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含金量,一是体现在它的泛化性到底有多强,将决定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发展;二是体现在人形机器人能不能跟自然人用自然语言进行流畅的沟通和交流。

  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巍认为,机器人和AI的使命不同,“AI是代替人来思考决策的,机器人本质上是要代替人来运动的。”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还要有两条腿,能够快速适应环境,代替人去工作。它不是一个传统机械臂的延续。

  对于社会各界感兴趣的“人形机器人敲门来家里干活,还需要等多长时间”的话题,王鹤认为,从技术上来说,这不需要等太久,但是大规模应用进入家庭,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王兴兴也表达了类似的技术发展畅想,把一个人形机器人放在它以前没有见到的场景,只要人简单地演示或示范,它就能自然地自我学习、强化,不认生、不“社恐”。陈建宇描述了未来人形机器人研发与技术发展的目标:“大脑”“小脑”和身体能够协调得像人一样又稳又快又灵活,能够帮助人们达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人形机器人的双手能够帮我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进得工厂,且做事干活灵巧、安全、可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