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创新、应用拓展和行业治理的重要力量,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和消费国。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也成为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突飞猛进与产业链的逐步强大息息相关。然而,行业也面临场景应用不足、模型训练成本高等难点。人形机器人目前普遍造价较高,尚未找到触发广泛需求的场景,高质量有效专利规模仍待提升。
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从“量变”向“质变”高速迈进,向高端市场进击。笔者认为,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各方宜下好这三步棋。
其一,集中力量攻坚、增强自主性。目前多家企业在传感器、柔索驱动等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以创新力量集中攻关高端芯片、高精度控制、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相对薄弱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更为完整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化率;畅通国际合作模式。
在AI、具身智能等技术交叠的新时期,产业链还应着重加快柔性化、多模态、交互性等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的融合进入深水区,加速迭代机器人的智能水平。
其二,注重实用性、以技术优势降本。针对不同场景,发展仿真、重载、蛇形臂等多样化机器人,普及“脑、眼、手、脚”协同能力较强的复合机器人,从而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实现多空间融合作业,构建产业的多元化生态,推动各类机器人向对应的重点领域渗透,让其真正成为我国实体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