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个饮用水品牌推出“无标签瓶装水”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去除瓶身塑料标签、油墨印刷,保留透明瓶身,只通过外包装箱或瓶身浮雕体现标签信息,这一设计赢得了简约环保的赞誉,但简约消费过后,关于合规性及环保真实性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要求,只要整箱瓶装水是最小零售单位,“无标签瓶装水”就属于合规产品。环保效益上,“无标签”直接减少了塑料与油墨使用,有利于企业的减塑减排。且饮用水瓶与标签塑料材质不同,“无标签”可以减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实现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对企业而言,“无标签”亦是承担环保责任、积累品牌资源之举。
“无标签”的确从源头上削减了材料消耗和潜在污染,其环保贡献值得肯定。但标签的材料量相对整个瓶体而言很小,一次性塑料瓶本身若未被有效回收利用而进入环境,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可能大于一个标签。“无标签”不是环保的高分答案,而是瓶装水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减量环节;想在环保的答卷上得高分,必须构建有迹可循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从瓶到瓶”。
构建有迹可循的循环体系,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协同发力的成果:政府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无标签”产品信息完整,保障消费者权益;完善塑料回收标准,推广先进再生技术,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此前有媒体报道,河南省政府推行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积极采购再生资源产品,目标到2025年,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比例达到30%以上。企业更需要秉持环保初心,超越短期营销,与回收行业协作建立透明高效的自有回收体系。消费者也需要理解“无标签”的环保含义,积极配合回收指引,让正确投放成为闭环链条的起点——民众的参与,正是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
“无标签”饮用水的出现,体现了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积极承担。真正的“简约”,除了透明的瓶身,还有对循环利用的彻底落实。“无标签”正是一个系统性环保创新的契机,当每一只饮用水瓶,无论透明与否,都踏上有迹可循的循环利用之旅,“无标签”才具有真切而深远的环保意义。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