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种地”让稳粮增产有保障

2025-06-18 07:39 来源:农民日报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随着麦收展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种粮大户董会龙,不仅要收自家的800亩小麦,还要完成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接下的2万多亩小麦收割订单。

“收割机升级后,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一台收割机作业量从之前的50亩增加到150多亩,收获很快,省力又高效,完成订单没有问题。”董会龙说,合作社有25台拖拉机、25台收割机、40多架植保无人机,现代化的农机装备给了他充足的信心。

谈及丰收秘诀,董会龙向记者介绍起新农具:“这是一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会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自动对水肥进行检测、调配和供给,在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同时,又实现了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有了这套设备,麦田实现了精细管护。”

目前,董会龙的800亩小麦共铺设渗灌带80万米,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只需要轻点屏幕,电磁阀自动打开,800亩地很快就能浇完,每亩地用水25~30立方米,种地简便高效。”董会龙说。

今年,受冬春连旱和无有效降雨的影响,运城等地麦田墒情不足。但在智能设备的加持下,董会龙的麦田及时得到灌溉。

除了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也是董会龙使用的新农具。“喷洒量小的时候,选择用无人机精准喷洒,达到降本增效。同时,无人机还可以开展除草作业,并对麦田进行精密飞行‘观测’,实时传回高清图像与数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把脉问诊’。”

在麦田收割完成后,董会龙随即进行玉米播种。为了实现精量播种,节本增效,他采用了全电控精量化播种机。“农机手只需要在地头进行手动掉头,其余的开沟、播种、施肥作业全程自动完成。”他说,805亩地,9天可以完成播种作业。

董会龙的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小麦,并向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标准化服务。“眼下,不用顶着烈日在地头跟进收割作业,通过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就能看到农机手作业情况,一目了然。”董会龙说。

随着智能化农机设备的使用,董会龙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传统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让稳粮增产有了保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慧种地”让稳粮增产有保障

2025年06月18日 07:39   来源:农民日报   马玉

麦浪翻滚,丰收在望。随着麦收展开,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种粮大户董会龙,不仅要收自家的800亩小麦,还要完成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接下的2万多亩小麦收割订单。

“收割机升级后,从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一台收割机作业量从之前的50亩增加到150多亩,收获很快,省力又高效,完成订单没有问题。”董会龙说,合作社有25台拖拉机、25台收割机、40多架植保无人机,现代化的农机装备给了他充足的信心。

谈及丰收秘诀,董会龙向记者介绍起新农具:“这是一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会根据作物的用水、用肥规律以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和环境状况,自动对水肥进行检测、调配和供给,在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的同时,又实现了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有了这套设备,麦田实现了精细管护。”

目前,董会龙的800亩小麦共铺设渗灌带80万米,与每块地头控制开闭的电磁阀进行连接。“只需要轻点屏幕,电磁阀自动打开,800亩地很快就能浇完,每亩地用水25~30立方米,种地简便高效。”董会龙说。

今年,受冬春连旱和无有效降雨的影响,运城等地麦田墒情不足。但在智能设备的加持下,董会龙的麦田及时得到灌溉。

除了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也是董会龙使用的新农具。“喷洒量小的时候,选择用无人机精准喷洒,达到降本增效。同时,无人机还可以开展除草作业,并对麦田进行精密飞行‘观测’,实时传回高清图像与数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把脉问诊’。”

在麦田收割完成后,董会龙随即进行玉米播种。为了实现精量播种,节本增效,他采用了全电控精量化播种机。“农机手只需要在地头进行手动掉头,其余的开沟、播种、施肥作业全程自动完成。”他说,805亩地,9天可以完成播种作业。

董会龙的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小麦,并向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标准化服务。“眼下,不用顶着烈日在地头跟进收割作业,通过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就能看到农机手作业情况,一目了然。”董会龙说。

随着智能化农机设备的使用,董会龙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传统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让稳粮增产有了保障。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