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发布

2024-07-08 09:40 来源:农民日报

  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持续向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成交量额双增,价格保持平稳,水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渔民收入保持增长,休闲渔业快速复苏,渔业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全国渔业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党组工作要求,锚定建设渔业现代化目标,加强生产指导,紧抓稳产保供,强化资源养护,保障生产安全,推进产业发展。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2023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32669.96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5957.35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7018.84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9693.76亿元,3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8.8∶21.5∶29.7。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923.47亿元,同比增长8.98%。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618.3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4885.48亿元,淡水捕捞产值275.6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8177.92亿元(渔业产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据为准)。其中,水产苗种产值879.39亿元。渔业产值中,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7.0∶53.0,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81.9∶18.1。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116.17万吨,同比增长3.64%。其中,养殖产量5809.61万吨,同比增长4.39%;捕捞产量1306.56万吨,同比增长0.47%;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81.6∶18.4。海水产品产量3585.32万吨,同比增长3.64%;淡水产品产量3530.85万吨,同比增长3.65%;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4∶49.6。2023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0.48千克(按全国人口数为140967万人计),比上年增加1.85千克、增长3.80%。

  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不断增加,面积达7624.60千公顷,同比增长7.2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14.87千公顷,同比增长6.77%;淡水养殖面积5409.73千公顷,同比增长7.48%;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9.0∶71.0。2023年,我国远洋渔业产量232.23万吨,同比下降0.32%,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26%。

  依据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渔船年末总数49.65万艘、总吨位1057.50万吨。渔业人口1598.57万人,比上年减少20.88万人、下降1.29%。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506.27万人,比上年减少8.89万人、下降1.73%。渔业从业人员1176.23万人,比上年减少1.69万人、下降0.14%。据对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2023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5777.21元,比上年增加1162.80元、增长4.72%。

  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433个,水产冷库9143座。水产加工品总量2199.46万吨,同比增长2.41%。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713.12万吨,同比增长0.23%;淡水加工产品486.35万吨,同比增长10.87%。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2623.71万吨,同比增长2.64%。其中,用于加工的海水产品1982.69万吨,同比增长0.32%;用于加工的淡水产品641.02万吨,同比增长10.56%。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056.05万吨,同比增长3.20%;进出口总额442.37亿美元,同比下降5.35%。其中,出口量379.82万吨,同比增长0.94%;出口额204.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5%;进口量676.23万吨,同比增长4.52%;进口额237.74亿美元,同比增长0.28%。贸易逆差33.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26.36亿美元。

  统计公报中,2023年全国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41.74万吨,受灾养殖面积224.6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8.49亿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发布

2024年07月08日 09:40   来源:农民日报   冯建伟

  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渔业经济持续向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成交量额双增,价格保持平稳,水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渔民收入保持增长,休闲渔业快速复苏,渔业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全国渔业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党组工作要求,锚定建设渔业现代化目标,加强生产指导,紧抓稳产保供,强化资源养护,保障生产安全,推进产业发展。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2023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32669.96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5957.35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7018.84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9693.76亿元,3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48.8∶21.5∶29.7。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923.47亿元,同比增长8.98%。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618.3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4885.48亿元,淡水捕捞产值275.6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8177.92亿元(渔业产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据为准)。其中,水产苗种产值879.39亿元。渔业产值中,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7.0∶53.0,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81.9∶18.1。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116.17万吨,同比增长3.64%。其中,养殖产量5809.61万吨,同比增长4.39%;捕捞产量1306.56万吨,同比增长0.47%;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81.6∶18.4。海水产品产量3585.32万吨,同比增长3.64%;淡水产品产量3530.85万吨,同比增长3.65%;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4∶49.6。2023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0.48千克(按全国人口数为140967万人计),比上年增加1.85千克、增长3.80%。

  2023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不断增加,面积达7624.60千公顷,同比增长7.2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14.87千公顷,同比增长6.77%;淡水养殖面积5409.73千公顷,同比增长7.48%;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9.0∶71.0。2023年,我国远洋渔业产量232.23万吨,同比下降0.32%,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26%。

  依据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渔船年末总数49.65万艘、总吨位1057.50万吨。渔业人口1598.57万人,比上年减少20.88万人、下降1.29%。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506.27万人,比上年减少8.89万人、下降1.73%。渔业从业人员1176.23万人,比上年减少1.69万人、下降0.14%。据对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2023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5777.21元,比上年增加1162.80元、增长4.72%。

  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433个,水产冷库9143座。水产加工品总量2199.46万吨,同比增长2.41%。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713.12万吨,同比增长0.23%;淡水加工产品486.35万吨,同比增长10.87%。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2623.71万吨,同比增长2.64%。其中,用于加工的海水产品1982.69万吨,同比增长0.32%;用于加工的淡水产品641.02万吨,同比增长10.56%。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056.05万吨,同比增长3.20%;进出口总额442.37亿美元,同比下降5.35%。其中,出口量379.82万吨,同比增长0.94%;出口额204.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5%;进口量676.23万吨,同比增长4.52%;进口额237.74亿美元,同比增长0.28%。贸易逆差33.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26.36亿美元。

  统计公报中,2023年全国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41.74万吨,受灾养殖面积224.6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8.49亿元。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