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禽肉蛋生产严重亏损 肉禽价格年内会否坐“火箭”

2013年05月22日 11: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罗兰

  受禽流感疫情影响,自今年4月初至5月初短短一个月间,全国肉禽及蛋类价格急速下跌,家禽养殖业遭受严重冲击。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测算,截至目前,该行业损失超过400亿元。5月初以来,随着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下降,禽蛋市场逐渐回暖。有分析认为,未来禽产品会出现一个“断档期”,6月或7月价格可能大幅走高。专家指出,因禽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又有国家扶持补贴政策帮助,估计“断档期”很快能补上,禽产品价格上涨时间不会持续很长,虽然对下半年物价上行有一定拉动,但影响不大。

  禽肉蛋生产严重亏损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以来,禽肉蛋零售价格直线下跌。据统计,鸡蛋价格在最初3周跌幅达到30%至40%。5月第1周,全国白条鸡平均价格同比下降9.6%,5月12日达到今年以来最低价,直到5月15日价格才开始回升,但仍比去年同期低4.2%。从家禽交易量来看,4月29日至5月5日达到今年最小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68.8%。5月6日至12日交易量环比回升25.6%,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低67.2%。

  目前,养殖户亏损严重。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对部分农户、饲料调查显示,当前一些地区蛋鸡生产亏损严重,每公斤鸡蛋直接亏损1.2元以上,万只鸡场月度亏损3万元左右。另据了解,由于销售不畅,库存高企,不少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资金链越来越吃紧,一些养殖户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禽类养殖上市公司更是陷入困境。A股上市的4家禽类养殖公司圣农发展、民和股份、益生股份、华英农业都亏损。

  随着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相关市场开始回暖。农业部“全国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站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显示,5月中旬,全国重点监测的50家重点批发市场肉禽蛋的均价较5月上旬有所回升。

  短期会影响物价指数

  禽产品市场需求经过一个多月的萎缩,导致源头鸡苗生产锐减,专家估计,未来一段时间,禽肉、禽蛋可能会出现供给紧张的“断档期”,并由此引发价格大幅波动。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崔治中表示,现在山东养殖市场的种鸡被扔掉,没有人搞养殖,几个生产周期后,大概六七月开始禽肉价格将会大幅走高,影响的将是全国禽肉市场的秩序。

  “过去非典等其他疫情发生时也出现过疫情之后价格反弹的情况。”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前期疫情令消费缩减,生产萎缩,供给减少。疫情过后,需求恢复,但供给在短期内跟不上,所以价格会反弹。

  价格反弹会持续多长时间?对下半年物价走势有什么影响?对此,连平分析说,禽产品生产周期不算太长,几个月就能供上来,所以价格反弹也不会持续太长。禽产品价格对下半年物价上走有一定拉动,但因与猪肉、粮食等相比所占比重小,所以对物价走势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复旦大学教授殷醒民认为,H7N9禽流感出现对物价的影响幅度是有限的,预计影响可能在三四个月,但不会延续到今年下半年。交通银行发布的报告也认为,禽流感事件可能影响短期CPI(物价指数),但不会改变全年CPI温和上行态势。

  政策扶持缩短“断档期”

  除禽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外,国家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将有效补上供给,缩短“断档期”。

  5月8日,国务院出台家禽业生产扶持政策,对祖代种鸡企业进行一次性补贴,同时对家禽加工重点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短期贴息。各地也出台种禽场和养殖场补贴、企业收购加工补助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有10个省份陆续出台家禽生产扶持政策。比如河南省,给每只种禽补贴10元。对单批存栏2000只以上的肉禽养殖场(户),由省辖市、县(市、区)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山东省对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加工储藏家禽产品每吨给予100元补贴;重庆市实施禽产品收储。5月31日前收储鸡肉和鸭肉5000吨,存储期限为3个月。

  专家指出,不仅要对畜禽养殖业有扶持政策,还应建立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机制。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说,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要继续推进家禽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增强养殖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他表示,养殖企业要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禽产品储备能力建设;有条件的种禽企业,要科学布局,努力做到区域内种苗销售有市场、有销路。 (罗兰)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